第三十五章
夏末的清晨,河面浮着一层薄雾。守仁正准备解缆开船,一个穿着褪色干部装、提着旧皮箱的中年人匆匆赶到渡口。
“同志,过渡。”
声音带着些微外地口音,面容依稀有些熟悉。守仁多看了一眼,那人也正打量着他,忽然迟疑地开口:“你是……守仁哥?”
守仁撑篙的手一顿。雾气缭绕中,他辨认着那张被岁月刻下痕迹的脸。
“……根生?”
是当年村里学堂宋先生的儿子,比守仁小几岁,战乱前就外出求学了,一去十几年,音讯全无。
根生踏上船,放下皮箱,长长舒了口气:“总算回来了。变化真大,差点认不出。”
船离了岸。根生看着新建的渡口,感慨道:“听说你们遭了大难,能重建起来,不容易。”他顿了顿,语气低沉了些,“我爹他……”
“宋先生走得安详。”守仁看着水流,“洪水来时,他帮着我们撤到后山,没受罪。”
根生沉默片刻,从皮箱里取出一个油纸包,层层打开,是几本边缘破损、纸页发黄的书册。“我爹留下的,就这些了。他信里总说,学问不能断。”
守仁的目光落在最上面那本《山川纪略》的封面上,动作几不可察地停滞了一瞬。书页间,仿佛还飘着干涸的墨香和那个再也回不来的少年时代。
“现在好了,”根生望向对岸的村落,“我调回县里工作,往后,能常回来看看。”
船靠岸时,雾气已散。根生提起皮箱,忽然想起什么:“守仁哥,你还记得远航吗?就是当年老跟你在一块那个?”
守仁系缆绳的手很稳,没有抬头。
根生自顾自说下去:“前阵子在省城开会,听说他在南边一个大学当先生,专门研究河流水利的。真是没想到……”
缆绳系紧了。守仁直起身,脸上看不出什么表情,只平静地说:“路滑,慢走。”
根生点点头,提着箱子踏上了岸。
第三十六章
秋意渐浓,后山的桃树开始落叶。守仁带着石头上山捡柴。孩子如今能帮着抱些细枝,像个小尾巴跟在父亲身后。
走到那棵早已越过墙头的老桃树下,石头仰起头:“爹,这树好老。”
守仁“嗯”了一声,看见树下落着一根被风吹断的枯枝,便走过去拾起来。枯枝断裂处,有什么东西闪了一下。是个半埋在泥土和腐叶里的、锈蚀严重的金属片,边缘扭曲,依稀能看出曾是月牙形状。
是当年那枚贝壳徽章残留的一角吗?还是别的什么?守仁辨认不出。时光和风雨早已磨去了所有过往的证据。
他握着那截枯枝和锈片,在桃树下站了一会儿。山风穿过枝桠,带着凉意。远处,新渡口的方向传来隐约的摇橹声和模糊的人语。
石头抱着一小捆柴,催促道:“爹,回家吧?娘说今天蒸枣糕。”
守仁回过神,将枯枝和锈片都扔进柴捆里。
“走,回家。”
下山的路被夕阳照成暖金色。快到家时,看见秀荷正站在院门口张望,炊烟从屋顶袅袅升起,空气里飘着若有若无的甜香。
石头欢呼一声,抱着柴火跑了过去。
守仁跟在后面,脚步不疾不徐。他回头望了一眼暮色中苍茫的山影,然后转过身,走进了那片温暖的灯火和炊烟里。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刘寨人。中国作协会员,北京汉墨书画院高级院士。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认证作家。曾就读于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并参加作家进修班深造。七律《咏寒门志士·三首》荣获第五届“汉墨风雅兰亭杯”全国诗词文化大赛榜眼奖。同时有二十多篇诗词获专家评审金奖。其创作的军人题材诗词《郭养峰素怀》荣获全国第一届“战歌嘹亮-军魂永驻文学奖”一等奖;代表作《盲途疾行》荣获全国第十五届“墨海云帆杯文学奖”一等奖;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春笋杯”文学奖。
目前,已发表作品一万余篇,包括《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等诗词,以及《山狐泪》《独魂记》《麦田里的沉默》等近二百部长篇小说,多刊于都市头条及全国各大报刊平台。
自八十年代后期,又长期致力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的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来,撰有《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著,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该文集属内部资料,未完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步于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