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腊月里,县里来了通知,要在渡口上游二十里处修建水闸,说是能防洪、灌溉。消息传来,村里炸开了锅。老人们蹲在墙根下,吧嗒着旱烟,眉头拧成了疙瘩。
“这闸一修,水势变了,鱼汛怕是要乱。”
“咱们这老渡口,往后还有船走吗?”
守仁听着议论,没说话。他连着几天撑船往上游去,看勘测队的人在岸边打下木桩,留下红漆的标记。河水依旧黄浊,但在他眼里,似乎已经看到了未来被约束后的温顺模样。
开春,工程队进驻了。巨大的机械轰鸣声打破了河岸千年的宁静。守仁的渡船生意淡了些,但他没闲着。工地需要熟悉水性的帮手,他去了,帮着牵引测量绳,提醒暗流漩涡。他话少,但指出的地方总是分毫不差。
工地上有个年轻的工程师,姓林,戴着眼镜,斯斯文文,却不怕吃苦,常蹲在河边和守仁聊天。
“老哥,你这身本事,可惜了。等大闸修好,来我们这儿当个顾问吧?帮着看水位,护堤坝。”
守仁看着远处忙碌的挖掘机,摇了摇头:“渡口还得有人守。”
林工推了推眼镜,笑了:“守渡口,不一定非得摇橹撑船啊。”
第三十八章
水闸合龙那天,几乎全村人都去看了。巨大的水泥坝体横亘在河道上,平日里奔放不羁的黄河水,此刻温顺地从闸门下流过,泛着白色的泡沫。人们惊叹着,议论着,脸上带着对未知改变的兴奋与茫然。
守仁站在人群外围,看着那被驯服的河水,心里说不清是什么滋味。他想起爹摇橹时手臂上绷紧的肌肉,想起洪水来时天地之威的恐怖,也想起这些年河上飘过的无数面孔、无数悲欢。
回来时,经过渡口。夕阳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投在空荡荡的青石台阶上。对岸的芦苇在风中摇曳,沙沙作响,像是在诉说一个古老的故事。
秀荷和石头在院门口等他。石头跑过来,手里举着一个木削的小船模型:“爹,你看!林叔叔教我做的!他说,以后大河稳当了,能跑更大的船!”
守仁接过那只粗糙却充满想象力的小船,摸了摸儿子的头。
夜里,他独自来到渡口,坐在冰凉的青石上。月光下的河面,因为上游水闸的调节,显得异常平静,倒映着满天星斗。远处,新建的水闸轮廓在夜色中显得巍峨而沉默。
他坐了很久,直到夜露打湿了肩头。然后,他站起身,像过去无数次那样,准备解开缆绳,将船系得更牢些。手触到那粗糙的麻绳时,他忽然停住了。
他最终没有动那条缆绳,只是转过身,踩着被月光照得发白的小路,朝家的方向走去。
身后的渡口,河水无声流淌,亘古如斯。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刘寨人。中国作协会员,北京汉墨书画院高级院士。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认证作家。曾就读于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并参加作家进修班深造。七律《咏寒门志士·三首》荣获第五届“汉墨风雅兰亭杯”全国诗词文化大赛榜眼奖。同时有二十多篇诗词获专家评审金奖。其创作的军人题材诗词《郭养峰素怀》荣获全国第一届“战歌嘹亮-军魂永驻文学奖”一等奖;代表作《盲途疾行》荣获全国第十五届“墨海云帆杯文学奖”一等奖;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春笋杯”文学奖。
目前,已发表作品一万余篇,包括《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等诗词,以及《山狐泪》《独魂记》《麦田里的沉默》等近二百部长篇小说,多刊于都市头条及全国各大报刊平台。
自八十年代后期,又长期致力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的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来,撰有《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著,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该文集属内部资料,未完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步于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