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章
芒种前后,河水涨得饱满。黄昏时分,守仁独自坐在青石礅上,看夕阳把水面染成暖金色。新栽的第三代桃树已开过花,青涩的果实在叶间若隐若现。
他从衣袋里取出那张泛黄的纸条,纸缘已被摩挲出毛边。"保重"二字墨色愈淡,却像刻进了血脉。轻轻一扬手,纸片便乘着河风旋向水面,在波光里载沉载浮,终与流霞融为一色。
起身时,听见孩童清脆的笑语。石头带着妻儿回来了,三岁的孙儿正蹒跚追着蜻蜓,颈上挂的贝壳项链闪闪发亮——是远航寄来的生日礼。
"爷爷!"小家伙举着刚摘的芦苇奔来,穗子扫过守仁布满皱纹的手背,柔柔的痒。
晚炊的烟升起来了,秀荷在院门口招手,身影笼在淡金色的暮霭里。渡口亮起新的导航灯,与老马灯并挂在檐下,照着归来人的路。
守仁最后望了一眼长河。月牙正从东山升起,清辉洒向九曲十八弯,每个转弯处都亮着温暖的渔火。他弯腰抱起孙儿,踏着被岁月磨得温润的青石板,一步一步,走向炊烟升起的地方。
河水在他身后平缓流淌,带着上游的落花与下游的海声,永远向前。
后记
写完《黄河渡口》最后一个字,窗外正下着今年的第一场雪。屏幕上的光标还在跳动,那些在键盘上生长了数月的人物却已渐行渐远。
这部小说的种子,埋在多年前某个黄昏的黄河岸边。那时我站在某座废弃的渡口,看夕阳把古渡碑照得半明半暗。石缝里长出的野菊在风里摇晃,恍若听见时光深处传来的橹声与告别。
动笔前,我沿着黄河走过不少地方。在碛口古镇的旧镖局档案里,见过光绪年间船工们按下的红手印;在潼关老城的墙砖上,摸过抗战时留下的弹痕;在东营的入海口,捧起过含沙量惊人的河水。这些碎片最终都沉淀为守仁指尖的茧、秀荷衣角的补丁、远航眼镜上的水雾。
特别要感谢吕梁山区那位九十岁的老船工。他坐在轮椅上给我比划"扳艄"的动作,浑浊的眼睛在说起某年洪水中救起的女婴时突然发亮——那个婴孩后来成了省城的医生。这正是我要书写的故事:灾难与守望,离别与重逢,如何在一条大河的两岸生生不息。
写作过程中,常想起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中的句话:"文化的生命力,正体现在它承受破坏和恢复重建的能力。"渡口如是,人亦如是。书中守仁埋下又挖出的铁皮盒子,远航带走又寄回的海螺,石头在省城图书馆查到的县志,都是这种生命力的见证。
最后要说明的是,小说中的"北驿镇"是文学虚构,但每个细节都有真实的土壤。感谢黄河流域无数默默守护着传统与现代接驳点的普通人,你们让这条古老的河流,在每道晨曦中都能获得新生。
谨以此书,献给所有在时间的长河里修建渡口的人。
—— 作者于甲辰年大雪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刘寨人。中国作协会员,北京汉墨书画院高级院士。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认证作家。曾就读于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并参加作家进修班深造。七律《咏寒门志士·三首》荣获第五届“汉墨风雅兰亭杯”全国诗词文化大赛榜眼奖。同时有二十多篇诗词获专家评审金奖。其创作的军人题材诗词《郭养峰素怀》荣获全国第一届“战歌嘹亮-军魂永驻文学奖”一等奖;代表作《盲途疾行》荣获全国第十五届“墨海云帆杯文学奖”一等奖;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春笋杯”文学奖。
目前,已发表作品一万余篇,包括《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等诗词,以及《山狐泪》《独魂记》《麦田里的沉默》等近二百部长篇小说,多刊于都市头条及全国各大报刊平台。
自八十年代后期,又长期致力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的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来,撰有《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著,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该文集属内部资料,未完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步于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