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分,位于祖国西南边陲的怒江干热河谷里,风里洋溢着热带水果的馥郁香气。
光,暖暖的围过来。
在龙陵县引进的勐糯镇千亩牛油果基地里,沉甸甸的果实挂满枝头,工人们正穿梭在林间采摘达标的果子。分拣中心里分拣过的果子正被快速打包——这批新鲜出炉的勐糯牛油果,即将通过冷链车发往上海、北京、广州等地。

选对“水土”:干热河谷里的“产业密码”
勐糥镇位于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东南部的怒江西北侧。“勐糥”为傣语音译,意为“多雾的坝子”。从明万历十三年(1585),这里就叫勐糯,时间久远。
天地之间,没有比脚更长的道路。
“牛油果挑地方,不是哪儿都能种活。”站在基地高处,龙陵县农业农村局引进的企业——云南八方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伟,指着连片的果树介绍,2019年,企业考察多地后最终落户勐糯,正是看中这里独特的自然条件:年均20℃以上的气温、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完美匹配牛油果“喜光不耐寒”的生长习性。
公司主打种植的“哈斯”牛油果,不仅果肉细腻、风味浓郁,更有“晚熟”优势——产季从9月底延续至次年1月,恰好避开国际主产区的供应高峰;错峰销售的优势,为企业带来不菲收益。
2024年,产于勐糯镇的12吨八方农业牛油果成功出口新加坡,创下云南省牛油果外贸“三个第一”:首次出口、首单高端市场、首单自主报关。
如今,这里的牛油果树,长势一年比一年好。今年基地的1500亩牛油果投产,预计鲜果产量在600吨,较去年翻番。同时,配套的加工线、冷库等基地同步运转,GAP认证的推进,更让每颗果子都有了“品质保障”。

光在干热河谷慢下来,勐糥的山水与炊烟,温暖了每一个瞬间。
目前,公司还依托“国际联合实验室”项目与保山学院联合开展相关工作,在基地里专门留出20多亩土地,收集了10多个国家的10多个品种的牛油果进行栽种;致力于种质资源保护、土壤肥料微生物、病虫害防治、深加工等科学研究。
做精“品质”:从田间到舌尖的“严格把关”
日升月落 潮涨汐退,凝视每寸土地,怒江峡谷的雨水,浇灌每颗种子。大地知道每份等待的重量,所有深植于泥土的期盼,终将长出星辰的光芒。
对于干物质的检测,是牛油果上市的“第一道关卡”。“干物质的数值必须达到标准才能采摘,差一点都不行。”公司生产主管王在周的“底气”,来自全链条的品质管控。
从果树养护时的生态种植,到采摘后的分级分拣,再到3~4天直达全国的冷链运输——每个环节,都围绕“新鲜”与“口感”发力。
今年,在香港举办的2025亚洲国际果蔬展上,汇聚了来自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超13000名专业观众,760家来自全球的新鲜果蔬产品公司报名参展。
展位上,八方农业除经典的4kg装与礼盒装牛油果外,独家上市的“拇指牛油果”,更是凭借小巧造型、便携食用、无核肉细的特点,成为展会“焦点”,吸引了许多客商主动咨询。
“我们的牛油果自投产以来,已出口到新加坡。目前正在谈的有泰国、马来西亚,还有东南亚的一些其他国家,俄罗斯、加拿大也在跟我们咨询产品的事情。现在订单稳步增长。”张伟说。

带活“民生”:一颗果子的“增收故事”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在分拣车间,附近的群众李建明和其他工人,正在熟练地给牛油果分级和套上保护网,她们动作麻利、业务娴熟。
“来基地三年了,每年采果季都来,一天能挣一百多块钱,加班还有额外收入。”李建明笑着说,这份工作让她既能照顾家庭,又能有稳定收入,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在牛油果基地上,像李建明这样的务工者还有很多。目前,公司已招聘正式员工43人,与所有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并购买五险一金。聘请当地农户100余人,于农闲时到基地工作,发放工资超150万元,支付土地租金850余万元。
除了带动用工,公司还大量收购农家肥,作为牛油果树生长的生物有机肥。公司每年要收购牛粪2000多立方米,助力群众增收20多万元。

企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链的不断加强,离不开当地各级政府的支持。
龙陵县农业农村局在企业的发展中,投资修建了高效节水灌溉项目,解决了基地农业灌溉用水难题;2022年,在打造绿色食品牌勐糯牛油果基地项目中补助企业50万元,建设滴灌系统一套;针对公司在联农带农方面做出的优异成绩,2025年龙陵县奖补企业5.71万元予以鼓励。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公司所在地勐糯镇党委、政府通过党建领航,把准发展方向;科技赋能,提升产业质效;龙头带动,激活市场动能;联农惠农,共享发展红利等措施,加大政府部门的“保姆式”服务力度,进一步夯实了牛油果产业发展基础。2024年,企业出口创汇超200万元。
如今,产于勐糯镇的八方农业牛油果,不仅是市场上的“高端水果”,更成为串联起企业发展与农户增收的“纽带”,在怒江干热河谷里,书写着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鲜活篇章。(文图/张密 徐静 刘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