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深处的铁道兵
成都铁路局集团有限公司
六盘水车务段 秦丽春

在祖国大西南的云贵高原,有一条钢铁巨龙的贵昆铁路,蜿蜒伸展,穿越高耸入云的山峰,行驶深不见底的峡谷,在天气变幻莫测,云雾缭绕的山间奏响一曲雄浑壮阔的交响。而在这条巨龙背后,有一群默默无闻的英雄——铁道兵,他们用赤诚之心,青春和热血,书写了一段段不朽的传奇。他们的传奇人生,宛如夜空中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后人前行的漫漫征途。
1958年,为了让毛主席睡好觉,30万铁道兵官兵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聚到云贵高原,以惊人的智慧和才能,用汗水和心血,修建贵昆铁路。云贵高原地势险峻,气候恶劣,时而狂风呼啸,吹得人站立不稳;时而暴雨倾盆,引发山体滑坡和泥石流。
水城至宣威为乌蒙山区,高山深谷,陡壁悬崖,地形险峻、复杂,拉开了贵昆铁路壮观的一幕。乌蒙山气势磅礴,在海拔2000米喀斯特地貌的荷马岭,崖壁垂直、地质坚硬。铁道兵战士在近乎垂直的崖壁上作业,腰系保险绳悬空施工,用钢钎大锤凿出车站轮廓。这种“悬空作业”技术的“蜘蛛人”施工,体现了"逢山凿路"的铁道兵精神。铁道兵凭借钢钎、大锤、钢索、吊板、保险绳、秋千板,用血汗和生命筑起世界铁路建设史上堪称奇迹的铁路。因地势险峻,车站采用双股轨道设计,云雾缭绕间宛如“云中火车站”。 1965年10月23日,铁道兵五师修建荷马岭隧道时,排长王昌富在清理哑炮时,发生落石塌方。巨大的石块和无尽的沙石,如决堤的洪水般倾泻而下,将正在清理哑炮的王昌富无情地掩埋。等战友们从一片狼藉的碎石中扒出王昌富的时候,他的鲜血早已深深渗入了路基中。事后,大家才知道,排长王昌富的探亲假早已批下来了。原本他可以踏上那归乡的路途,与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然而,为了贵昆铁路建设,王昌富毅然推延了这次难得的机会,选择了坚守在岗位上。如今,排长王昌富走了,带着未完成的探亲梦,带着对家人的深深眷恋,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他的精神,却如同那深深渗入路基的鲜血,永远地留在了这片土地上。

梅花山山高路陡,梅花山隧道有地下暗河,涌水量特别大,号称水帘洞。风枪手抱着一架80多斤重的大风枪,两个副手在左右扶撑着,风门一开,风枪的钻头强烈地旋转、震动着,一寸一寸地向着坚硬的岩层掘进,风枪手们个个手臂被震得发麻,耳朵被震得什么也听不见,有时候风枪头没撑正,钻头被石层卡住,还得把它弄出来再打。为了早日攻克梅花山隧道这个难啃的堡垒,在施工过程中,全体官兵根据各种不同的地质情况,在施工方法上采取按段落进行全断面开挖、上下导坑开挖和台阶式开挖等工艺。为防止瓦斯爆炸造成伤亡事故,将士们在施工机械机具上安装防爆设备,在洞内安装防爆报警装置,这种创新当时在全军,甚至全国都是独一无二的。1965年7月的一天,在开凿长达3968米的梅花山隧道时,在大山肚内的隧洞里,遇到一条暗河滩塘,猛然决流爆发洪流,25名凿隧战士被洪水冲走遇难,呜嗡的洞水回响声,似乎与人们一道深深哀念着这批无畏亡我而芳年献身的忠魂。线路开通后,当年修筑贵昆线的铁道兵,每当乘坐列车经过梅花山隧道时,都要面朝车窗外的大山,注目缅怀牺牲战友。每一列火车经过梅花山隧道时,总会有一幕令人动容的场景上演:列车长与列车员静静地伫立,面朝窗外,与那些英勇的铁道兵烈士进行着一场无声却震撼心灵的对话。而机车乘务员则缓缓拉响了汽笛,那长达30秒的呜嗡声,如同一曲低沉的哀乐,在广袤的大地上回荡。这声音,穿越了时空的界限,带着人们对烈士们的深深哀念,飘向远方。
为了祭奠这些在梅花山隧道牺牲的铁道兵烈士,2018年以来,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在梅花山风景区种植了梅花50680株。如今,每当阳春三月,这些梅花便竞相绽放,散发出淡淡的清香,仿佛是大自然对这些烈士的最好祭奠。梅花,既是冬之精灵,也是春天的信使。徜徉在这片花海里,人们仿佛看到那些铁道兵烈士的身影,他们身穿绿色的军装,手握钢钎与铁锤,在岩石上开凿出一条条通往未来的道路。
67年前,铁道兵官兵从各自家乡出发,翻山越岭,唱着《铁道兵志在四方》的豪迈歌曲,来到了云贵高原的高山峡谷,融入筑路大军,一起战天斗地修建首条内地通往云南边疆的铁路。后来烈士们长眠在云贵乌蒙大地,家乡成了再也回不去的故乡。回顾当年铁道兵克服种种困难修建贵昆线那一幕幕场景,在地质复杂的云贵高原开凿了187 座隧道,301座桥梁,建成了全长643公里贵昆铁路。贵昆铁路的修筑,开发了贵州煤炭工业和云南有色金属工业,加速西南地区经济建设和民族团结。如今,贵昆线已是八横八纵的沪昆通道的一部分,也是贯通云贵两省的主要铁路干线。
抚今怀昔,铁道兵,这个承载着无数热血与梦想的称呼,虽已成为历史,却如同一座永恒的丰碑;他们用热血乃至生命修建的贵昆铁路,是时代的标记,将永远铭刻在中华大地,铭刻在云贵高原。历史告诉我们昨天,而我们继续创造着今天的历史。让我们怀着对历史的敬畏之心,铭记“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继续书写铁道兵那波澜壮阔的传奇。

秦丽春:钟山区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贵州铁道文艺》《六盘水文学》等杂志。散文《生死五秒间》荣获六盘水市“英烈精神代代传 固根守魂筑梦圆”双拥征文二等奖;散文《承载着岁月的“闷罐车”》荣获《乌蒙新报》 六盘水市三线文化促进会贵州·仙鹤山联合举办的“纪念三线建设60周年征文摄影大赛”二等奖;《与铁路同行》《美丽小站我的家》入选成都铁路局文联《心中的路》散文卷。
责编:槛外人 2025-1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