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粮食日再谈《粮安天下》
(书评)
王天书
2025年10月16日是第45个世界粮食日,本周为我国粮食安全宣传周,主题是“粮食节约 人人有责”。家家爱惜粮食,户户反对浪费,方能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一份力量。值此之际,再次翻阅《粮安天下》,心中又生新的感触。该书是济南市济阳籍作家齐建水创作的长篇小说,以新中国粮食发展史为背景,通过三代粮食人的命运变迁,深刻展现了中国粮食安全的重大意义,其文学价值与社会意义颇值得深入研究。
小说以“三代粮食人的人生悲喜剧”为主线,贯穿新中国成立后粮食政策调整、农业技术革新及社会变迁的全过程。通过陈良石、陈满囤、陈金谷等典型人物,作品细致刻画了粮食生产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历程,也生动展现了粮食人坚守岗位、守护“粮安”的精神传承。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个体命运紧密结合,形成“以小见大”的史诗格局,这一主体结构堪称精妙。
作品蕴含着深厚的核心内涵:
1.粮食安全的国家战略。小说深刻揭示了粮食安全与国家稳定的内在关联,书中“粮食是命”“民以食为天”等表述,配合自然灾害、政策改革等历史事件的描写,直观展现了粮食生产对民生和社会稳定的决定性作用。
2.人性与道德的拷问。在粮食短缺的时代背景下,人物时常面临生存与道德的艰难抉择。比如陈良石因生理缺陷被迫以婚姻换取生存,冯兰英因饥饿选择改嫁,这些情节细腻呈现了极端环境下人性的复杂多面。
3.劳动与奉献的赞歌。书中塑造了多位扎根基层的粮食工作者形象,像坚持手工搓玉米的庆山,其身上体现出劳动者对土地的深厚情感与对国家的责任担当。
同时,作品有着独特鲜明的创作特色:
1.地域性与真实性。作者齐建水曾任职于粮食部门,创作时融入鲁西北风土人情及方言、谚语,增强了文本的地域质感;对沙土防潮法等粮食保管技术的细致描写,更凸显了内容的专业性与真实性。
2.多线叙事与群像塑造。通过三代人的命运交织,作品勾勒出从“大炼钢铁”到乡村振兴的历史跨度;陈良石的隐忍、陈满囤的挣扎等不同性格的人物,鲜活展现了各时代粮食人的精神风貌。
这部作品文学性与现实意义并重,不仅以故事打动读者,更通过“粮食中篇三部曲”的创作积累,深入探讨土地改革、农业税取消等政策对农民的影响,引发读者对粮食问题的深度思考。
《粮安天下》自问世以来,广受文学界好评,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专家广泛认可。中国作协副主席彭学明评价其“既有时代共鸣,又有人间烟火气”,社科院研究员李建军称其为“充满忧患意识的粮食史”。
读者共鸣强烈。书中对饥饿的记忆、对粮食政策的反思引发广泛讨论,“三代粮食人”的命运起伏更成为读者热议的焦点。
现实意义深刻。作品契合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文学形式呼吁珍惜粮食、重视农业,还被列为济南市“海右文学精品工程”项目。
《粮安天下》不仅是一部粮食史诗,更是一面映照人性与社会的镜子。它以文学的力量,让读者在感受三代粮食人奋斗历程的同时,深刻理解“粮安天下”的战略意义。正如作者所言:“粮食部门不是消失了,而是改换了门庭,它什么时候都不会消失。”这部作品既是历史的记录,也是对未来的警示。
联系当下,我们更要清醒认识到“食为政首,粮安天下”的深层含义与重要价值。土地资源有限,但科技力量无穷,“藏粮于技”就是要充分释放科技潜能,走现代化科技农业道路。通过强大的科技手段,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技术,掌握农业生产前沿科技,推动现代化设备应用于粮食生产全过程,挖掘科技对农业的赋能价值,为粮食安全提供坚实支撑。当粮食安全插上“科技翅膀”,走上机械化、智能化发展道路,就能不断提升生产效率与农产品品质,最终打破“靠天吃饭”的窘境。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我国粮食生产多年连续丰收,我们有能力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但粮食安全面临的潜在危机仍不容忽视,粮食浪费现象也亟待根治。粮食安全关乎国计民生、国家稳定与百姓幸福,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容不得半点松懈。我们要整合优化科技力量,强化粮食安全意识,从种子、肥料、农药、土壤等基础环节抓起,精准发力、持续用力,推动农业生产提质增效,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落地见效,让14亿中国人民的饭碗端得更牢、更稳、更有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