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集:月牙石
第一场
时: 三年后,春末
地:洪水后的村庄废墟
人:守仁(16岁)、村民若干
▶ 空镜:
泥泞的废墟,倒塌的房梁支棱着。空气里弥漫着腐草和湿泥的气味。
守仁和村民们正在清理淤泥。他动作机械,眼神里带着与年龄不符的沉寂。
村民甲
(抬着断梁)
这场大水...听说上游好几个县都淹了。
村民乙
(摇头)
老天爷发怒啊...
▶ 特写: 守仁沉默地铲着淤泥,汗水混着泥水从下颌滴落。
第二场
时: 日
地:被冲毁的渡口
人:守仁
青石台阶散乱,老槐树倾倒在泥泞中。对岸芦苇荡被齐刷刷压平。
守仁站在废墟间,目光扫过每一个熟悉的角落。最后蹲下身,在曾经系缆的木桩旁,徒手挖掘。
▶ 镜头:
手指陷入冰冷的淤泥,碰到个硬物。他小心挖出——是那块月牙形的石头,被洪水冲刷得异常干净。
守仁
(握着石头,怔住)
(恍惚间,眼前闪过少年远航的笑脸)
远航(画外音)
等我长大了,一定要去山那边看海!
▶ 特写: 守仁将月牙石紧紧攥在手心,棱角硌得生疼。
第三场
时: 夜
地:临时窝棚
人:守仁
油灯下,守仁就着光亮仔细端详月牙石。然后用细麻绳捆了好几圈,打了个死结。
他取出铁皮盒子,打开。野菊花已碎成粉末,"保重"的纸条边缘泛黄。
将月牙石放入,合盖。
"咚"的声响,比三年前更加沉闷。
第四场
时: 日
地:村口
人:守仁、里长、村民五六人
里长正在组织勘探队。
里长
上游堤坝垮了,得去看看情况。顺便...找找可能的幸存者。
守仁
(第一个站出来)
我去。
他娘默默替他收拾行装,把铁盒塞进包袱最深处。
守仁娘
带着吧,算是个念想。
第四集:山外山
第一场
时: 三日后,傍晚
地:山中驿站
人:守仁、赵老伯等勘探队员、蓝布衫老者、脚夫数人
驿站昏暗,弥漫着土烟和酒气。守仁几人围坐啃干粮。
蓝布衫老者呷着酒,悠悠开口。
老者
...看你们打扮,是下游遭了灾过来的吧?
赵老伯
(叹气)
是啊。
老者
(摇头)
这黄河啊...你们想着该到海了吧?
(顿了顿,嘴角露出洞察世事的笑)
山那边没有海。
▶ 特写: 守仁手里的饼子掉在桌上。
老者
只有连绵的梯田,绕着云雾。一辈子也走不出去哟...
第二场
时: 夜
地:驿站通铺
人:守仁
守仁睁着眼,望着屋顶横梁。老者的声音在耳边回响。
老者(画外音)
山那边没有海...
远航(画外音)
海是蓝的,比黄河宽一千倍!
▶ 交叉蒙太奇:
少年远航发亮的眼睛/老者浑浊的双眼
沙滩上画的地图/连绵的梯田
第三场
时: 清晨
地:驿站外
人:守仁、赵老伯
勘探队准备返程。
赵老伯
(拍拍守仁肩膀)
孩子,别想了。这世上的路,本就不是条条通罗马。
守仁望着云雾缭绕的远山,一言不发。
第四场
时: 数日后,黄昏
地:守仁家废墟
人:守仁
守仁在屋后墙角挖坑,将铁皮盒子埋入。填土,压实。
起身时,额上沁出细汗,仿佛埋葬了一段活生生的过去。
第五场
时: 一个月后,清晨
地:新修的渡口
人:守仁
新造的木船停在岸边,木头还是发白的。守仁学着爹当年的样子,撑篙,摇橹。
守仁
(对等待过河的乡亲)
开船了。
声音沉稳,目光落在浑黄的河面上。
▶ 空镜:
新船破开水面,驶向对岸。晨光中,守仁的背影已然是个成熟的撑船人。
【第三、四集 完】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刘寨人。中国作协会员,北京汉墨书画院高级院士。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认证作家。曾就读于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并参加作家进修班深造。七律《咏寒门志士·三首》荣获第五届“汉墨风雅兰亭杯”全国诗词文化大赛榜眼奖。同时有二十多篇诗词获专家评审金奖。其创作的军人题材诗词《郭养峰素怀》荣获全国第一届“战歌嘹亮-军魂永驻文学奖”一等奖;代表作《盲途疾行》荣获全国第十五届“墨海云帆杯文学奖”一等奖;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春笋杯”文学奖。
目前,已发表作品一万余篇,包括《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等诗词,以及《山狐泪》《独魂记》《麦田里的沉默》等近二百部长篇小说,多刊于都市头条及全国各大报刊平台。
自八十年代后期,又长期致力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的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来,撰有《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著,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该文集属内部资料,未完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步于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