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水浅吟》中的乡愁与人文情怀
一一天水刘亚丽的散文世界
作者:温小牛
一位天水女子以文字为舟,在渭水的浅吟低唱中载满乡愁,驶向文学殿堂,她的散文如山间清泉,自然流淌间映照出一方水土的灵魂。在天水这片文化沃土上,女作家刘亚丽以其清新灵动的散文笔触,吟唱着一曲曲对故乡深情的赞歌。 刘亚丽的散文集《渭水浅吟》于2021年由团结出版社出版,收录了她近年创作的53篇散文作品。全书分为“名胜游历”、“情深义厚”、“桑梓情怀”、“心灵原唱”、“诗情歌韵”五个部分,共23万多字。这位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曾任天水市博物馆讲解员的女作家,用她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将天水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一、作家之路:从导游到作家的蜕变
刘亚丽自幼与文学结缘,书香门第的熏陶让她对文字有着天然的敏感与热爱。她不仅是一位散文作家,还是文化服务志愿者和天水文化的代言人。2003年,她考取了全国导游资格证,这段导游和讲解员的工作经历对她的人生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接待中外游客的过程中,她对家乡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个景点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她曾坦言:“导游工作让我更加了解家乡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个景点都像是一个故事的宝库,等待着我去挖掘。”正是这种日积月累的沉淀,为她的文学创作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如今,刘亚丽已是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东方散文》签约作家、大爱文学交流中心编委。
二、艺术特色:细腻笔触与音乐美感
刘亚丽的散文具有女性特有的温柔和温暖。她的文字精益求精,行文洒脱,笔法严谨,故事性强。读她的文章,是一种享受。她善于用音乐(听觉)描述作为叙述对象的景观(视觉),追求极佳的艺术效果。如在《北宅子,一曲古老的旋律》中,她写道:“节拍一转,前院给人以铿锵有力的打击乐的感觉”,“伴随旋律自然过度,中院像一声铜锣响起。” 这种多感官的描写手法,使她的散文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东方散文》总编辑憨仲先生评价刘亚丽为“天资聪颖,靓丽贤惠”的“天水文坛个中翘楚者”。
三、名胜游历:天水的文化名片
在《渭水浅吟》的“名胜游历”部分,刘亚丽以导游的视角,作家笔触,为读者展现了天水的名胜古迹和自然风光。开篇就是《古城的玉兰花》,其中写道:“玉兰花的魅力,让一条古巷轰动整条街,一条街美颜了整座城,一座城惊艳了整个世界”。她描写伏羲庙:“走进伏羲庙,那古色古香的建筑,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苍松翠柏,郁郁葱葱,它们见证了伏羲庙的兴衰变迁。” 她笔下的南郭寺:“南郭寺的将军槐,犹如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静静地守护着这片土地。春秋柏则以其独特的姿态,展现着岁月的痕迹。” 这些描写不仅展现了天水优美的自然景观,还传递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通过她的文字,读者能够仿佛亲眼看到这些古迹的庄严与古朴,感受到历史的厚重。
四、情感表达:亲情与友情的深切书写
《渭水浅吟》的“情深义厚”部分,展现了刘亚丽散文的情感深度。其中《失去父亲的日子》一文,感人至深地表达了对父亲的思念:“爸爸离开的日子里,我行走在天水的街头巷尾。每当看到川流不息的人群,我就会常常睁大圆圆的眼睛产生出莫名的幻想,希冀在人流中突然出现爸爸慈祥的面容和熟悉的身影。” 除了亲情,刘亚丽对友情的描写也独辟蹊径。在《以莲的姿态,做一个温暖的女子》中,她回忆了与恩师谢月琴老师的深厚情谊。老师去澳大利亚旅居时,她将自己珍藏多年的伏羲庙吉祥物送给老师,祈望老师旅途平安。这些细节的描写,展现了刘亚丽重情重义的细腻情感,读后感人至深。
五、桑梓情怀:天水的历史与文化
作为天水人,刘亚丽对故乡有着深厚的感情。《渭水浅吟》的“桑梓情怀”部分,是她对故乡天水的深情告白。在《天水漫议》中,她写道:“天水是一座有着八千多年历史的古城,人杰地灵,人才辈出。” “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独具特色的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秦文化、石窟文化、三国古战场文化都展现着古城深厚的文化内涵”。在《我心目中的天水市博物馆》中,她作为一名博物馆人,亲眼目睹了博物馆翻天覆地的变迁。她对博物馆里的每件文物、书画、一草一木,以及一起工作的姐妹们都有着深厚的感情。
六、创作理念:接地气与文化传承
刘亚丽的散文立足乡土,文笔清新,情感真挚,是她乡情散文创作的一次有益尝试。她认为,本土那些遗存里曾经有过的血肉丰满的历史和人文,不是在历史教科书中,而是在她的笔下又重新活了过来。她曾在一次文化活动中说道:“我会与星星一道,站在月亮旁边,将沦落的天涯紧紧拥抱,心向大海,等待春暖花开!从今天开始出发,做一个幸福的人。” 这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对美好的追求,也体现在她的散文中。她的作品不仅是对天水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的描写,更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的表达。 2021年12月25日,由天水市作家协会主办、秦州区文联承办的“梅骨兰心·渭水浅吟”——刘亚丽散文集《渭水浅吟》新书分享会在天水66文化创意园举办。天水市20多位作家、文学爱好者参加了分享会,并对《渭水浅吟》一书进行了深入研讨。
同行们对她的评价是“开拓女性写作新的艺术视域的一面旗帜”。她的散文被认为提供了“在新时代如何讲好‘天水故事’”的“不可多得的优秀文本”,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读者评价她的散文“如同山间清澈的溪流,清新自然,又不乏深邃”。“读她的文章是一种享受”,“文字细腻优美,清新灵动,给人以亲切自然之感”。 刘亚丽的文字不仅在天水古城中回荡,更飞越陇原,走向全国。她的《渭水浅吟》被誉为“古城天水最美的那朵玉兰花”,她用浅吟的轻松惬意向我们介绍了渭水在朝霞映照下的粼粼波光。透过她的散文,我们看到了天水八千多年的历史文化,感受到了渭水河畔的浅吟低唱,也更理解了故乡对于一个人的深刻意义。
作者简介:
温小牛,文化学者,作家,甘肃天水人,寓居北京,四级调研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天水市作家协会理事,中国实学研究会会员,中国元史研究会会员,中国蒙古史学会会员,甘肃省渭河文化研究会会员,甘肃省轩辕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甘肃省乞巧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天水市哲学和社会科学联合会理事,《天水日报》专栏作家,《天水晚报》特邀文史专家,邽山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