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学林解读赏析草原雄鹰诗社社长王巧英一首七律诗佳作
作者马学林:国家一级诗人
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格律诗词)
2025年10月17日
塞北的诗意狂欢:王巧英《塞北秋收节》中的农耕文明与生命赞歌
(一)
在中华文明的千年画卷中,塞北总是以“天苍苍,野茫茫”的苍凉形象出现,或是“北风卷地白草折”的苦寒之地。然而,草原雄鹰诗社王巧英社长的一首《塞北秋收节》,却为我们打开了理解这片土地的崭新维度。这首诗不仅是对丰收场景的描绘,更是一场关于生命、劳作与欢庆的深刻叙事。
(二)
“塞北良宵月正悬,金风萧飒阅长川。”开篇两句,诗人便将我们带入一个宏大而诗意的空间。这里的“阅”字用得极妙,让秋风具有了君临天下的气度,它检阅着塞北的山川与原野,也检阅着这片土地上人们的劳作成果。月悬中天,清辉洒落,为即将开始的丰收庆典铺就了神圣的底色。
(三)
随着“玉辉清露调诗酒,时宴香酥话岁年”的展开,我们看到了农耕文明特有的诗意生活。清露与诗酒相调,这不只是物质的享受,更是精神的升华。在诗人笔下,塞北人将平凡的生活过成了诗,将辛苦的劳作酿成了酒。他们围坐在一起,品尝着丰收的果实,谈论着岁月的流转,这种场景何其熟悉——它让我们想起《诗经》中“十月获稻,为此春酒”的古老歌谣,也让我们看到农耕文明在塞北土地上的延续与嬗变。
诗歌的第三联“莜麦粗研筋骨韧,胡麻细碾齿牙绵”,以极其精准的笔触捕捉了塞北农耕文明的独特性。莜麦的“筋骨韧”不仅是食物的特性,更是塞北人性格的写照——在这片严酷的土地上,唯有坚韧不拔才能生存。而胡麻的“齿牙绵”则暗示了生活的温柔与丰足。这两种特色作物,如同文化的密码,解开了塞北农耕文明区别于中原农耕文明的独特基因。
(五)
最令人震撼的是尾联“歌停舞罢鞭催马,星海扬蹄踏莽烟”。当歌舞欢庆结束后,塞北人并没有沉溺于丰收的喜悦,而是立即翻身上马,投入新的劳作。在繁星如海的夜空下,马蹄踏破原野的晨雾,这种景象何其壮美!它打破了我们对于“丰收即终结”的刻板印象,展现了塞北人永不停歇的生命力。这里的“星海”不仅是自然景观,更是梦想与希望的隐喻;“莽烟”也不仅是晨雾,更是未知的挑战与未来的征程。
(六)
王巧英的这首诗,之所以能够超越一般的田园诗,在于她将塞北的农耕文明置于一个更宏大的时空背景下进行观照。她笔下的塞北人,既是土地的耕耘者,也是生命的歌者;既是现实的劳动者,也是梦想的追逐者。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农耕文明最为动人的品质——在艰辛中寻找诗意,在劳作中创造欢乐,在土地上仰望星空。
这首诗的艺术成就同样令人赞叹。对仗工整而不呆板,意象丰富而不杂乱,情感充沛而不矫饰。尤其是“鞭催马”与“踏莽烟”的动态描写,与开篇的静谧月夜形成鲜明对比,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情感起伏,仿佛一首交响乐,从舒缓的序曲走向激昂的终章。
(八)
通过《塞北秋收节》,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地区的丰收场景,更是整个人类与土地、与自然、与时间的永恒对话。在这片被月光和星海照耀的土地上,每一个生命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不屈与辉煌。而这,或许就是王巧英想要告诉我们的——无论身在何处,生命的丰收永远值得歌颂,劳动的尊严永远值得敬仰。
(一)王巧英嘉作原件
塞北秋收节
文/王巧英
塞北良宵月正悬,金风萧飒阅长川。
玉辉清露调诗酒,时宴香酥话岁年。
莜麦粗研筋骨韧,胡麻细碾齿牙绵。
歌停舞罢鞭催马,星海扬蹄踏莽烟。
(二)王巧英作品来源
草原雄鹰诗社2025第36期同题作品展播【组诗词:中秋节后喜洋洋】作者/草原雄鹰诗社诗人
原创草原雄鹰雅涵2025年10月17日
王巧英,呼和浩特市人,从小喜欢文学、喜欢草原,心在草原,情在内蒙。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草原雄鹰诗社创始人,草原雄鹰诗社社长。笔名雅涵。诗词作品多见诸报刊和网络。诗词作品常发表于报刊及网络平台,代表作包括《茶》《酒》《家》等,曾获多个奖项。
马学林,男,回族,中共党员,退役军人,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毕业,文化艺术博士,国家一级诗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格律诗词),国学家、文学家、汉学家、改革先锋艺术家、当代中国百强诗人、当代中国诗坛杰出诗人、当代杰出文艺工作者;世界孔子学院终身名誉院长、香港国际商会联合体终身名誉主席;获中国当代十大文化学者荣誉称号、获首届人类文明大赛文化艺术类金获、2022年获中共中央在党50周年纪念章、2025年亚州地区艺术先锋、获亚州国际艺术勋章;获联合国文化艺术丰碑奖、艺术评审委员会终身副主席,世界艺术影响力领袖。到2025年10月写有两万四千多首格律诗。同年4月获(雅集京华《第八届百家诗会》一等奖,被授于“新时代诗词文化践行者”荣誉称号;5月,获大美东方第三届全国诗书画大赛“金奖”;荣获“中华文化永固杯终身成就奖”、并被授予“中华传统文化的坚守者与传承人”、“国宝大师”荣誉称号;由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出版(马学林著《百首诗词颂时代楷模拜四俊》200首诗);6月,获第四届矛盾文学杯全国文学艺术大赛“金奖”;7月,获中共中央颁发“七一勋章”和“七一勋章证书”;还被中国共产党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文化和旅游部、人民日报社、中国文联和中国美术家协会六部委共同授“感动中国人物”荣誉称号。被诺贝尔文学研究院聘“终身文学顾问”;论文《论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楹联的美学思想研究》入编中国楹联学会《非遗里的楹联优秀论文集》,并获优秀论文证书。8月,获中国CCTV央视新闻官网终身荣誉顾问(厚德载物,德艺双馨)、获“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艺术奖”、“忠党爱国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10月,国庆节获“鲁迅文化杯全国第三届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2025年10月7日于银川)。
作者马学林:国家一级诗人
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格律诗词)
2025年10月1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