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Lesson 8 Li Ming meets jenny's class》一课时,复习回顾了上节课所学内容后,我先让学生听课文录音轻声跟读,边读边圈画不熟悉的表达,同时完成助学单上的词汇匹配练习,之后全班逐题核对答案,遇到学生错得多的地方再额外讲解,基础落实得比较扎实。教学本课新词,尤其是subject和science这两个单词时,我特意拆成sub-ject,sci-ence的自然拼读结构,重点带学生练“e”和“i”的元音发音,然后让对子互相检查,最后随机点名读,大家发音都较为标准。本节课还重温了七个学科的英语表达,先快速回顾七个学科的英文表达,接着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真实课表,和自己的对子用“On Mondays, I have...”的句式说说某天有哪些课,用随机开火车的方式抽查,每个学生都开口练习,态度认真。后面分角色读课文时,我让同桌两人一组,先各自读自己的角色,再交换角色读,读完互相指出发音问题,课堂氛围活跃。在改进方面,本节课还可以加入“课文复述”或者“编小对话”的环节,比如模拟介绍自己的课程的场景编小对话,让学生不只是会读课文,还能把学到的内容用到真实交流里,更贴合新课标里“用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要求。
(七一路小学 宋立雯)
在《牛郎与织女》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以“巩固方法、迁移运用”为核心展开设计。首先,通过谈话互动快速回顾创造性复述的五大实用策略——换角色讲述、变呈现形式、加细节描写、加合理情节、换叙述顺序,用具体例子帮助学生快速唤醒上节课所学,为后续实践搭建清晰的方法框架。其次,帮学生巩固了如何让故事讲得更加生动的方法,比如加上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注意故事的逻辑和合理性等。随后,引导学生共同梳理课文脉络,提炼出“牛郎身世与老牛相伴”“牛郎织女相遇相知”“老牛献计与结为夫妻”“王母拆散与鹊桥相会”四个核心故事情节,让学生明确复述的内容焦点。
为了让学生深度参与,课堂采用“小组合作+自主选择”的形式推进创造性复述实践。各小组自由挑选一个核心情节,并结合喜好确定复述方法:有的小组选择“角色扮演”,用生动的台词和肢体动作还原“牛郎织女相遇”的浪漫场景;有的小组尝试“转变人称”,以“牛郎”的口吻讲述与织女相处的点滴,增添故事的代入感;还有小组通过“加细节”的方式,丰富了“老牛献计”时的神态与语言,让角色更鲜活。整个过程中,学生们积极讨论、分工协作,课堂气氛热烈且有序,不仅扎实掌握了创造性复述的方法,更在实践中深化了对故事人物情感的理解,取得了知识运用与情感体验双赢的教学效果。
(七一路小学 刘馨)
在《去外婆家》第二课时教学中,我以“趣”为核心导线,设计了系列自主学习活动,充分放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课堂上,我引导学生围绕“外婆家的乐趣”自主交流探究,孩子们迅速投入,纷纷从文本中寻找线索:有的分享外婆家“好玩”的场景,描绘追蝴蝶、摘野果的自在;有的聚焦“好吃”的细节,念叨着外婆做的桂花糕、酸梅汤;还有的沉醉于“好看”的画面,描述夕阳下的稻田、墙角的牵牛花。
在朗读展示环节,学生们更是将这份“趣”味诠释得淋漓尽致。他们或带着笑意读“好吃”的句子,或模仿玩耍的语气读“好玩”的片段,语调轻快、情感饱满,让文字里的欢乐仿佛跃出课本,整个课堂都浸润在童真与趣味之中,真正实现了在自主体验中感受文本魅力的教学目标。
(七一路小学 张冬萌)
在教授《彩虹》一课时我发现
在小组讨论和发言环节,活跃的总是那么几位同学,部分性格内向或基础稍弱的学生参与度不高。虽然我有点名请他们回答,但有时为了课堂进度,留给他们的思考时间不够充分。
今后在教学设计中,我应更多地考虑分层教学。可以设计一些难度不同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话可说。同时,多用同桌交流,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我再进行巡视指导,给予个别鼓励和帮助。
学生的想象大多停留在“为家人做某事”的层面,对“为什么要在彩虹上做这件事”的奇妙之处引导不够。可以增加一个追问环节:“为什么非要到彩虹上去做这件事呢?在平地上做有什么不同?”通过对比,引导学生更深刻地感受想象的奇特与美好。本节课的写字教学时间稍显仓促,重点指导了“那”、“兴”等字,但对同架结构的分析和范写还可以更细致。二年级是书写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在之后的教学中应每天保证充足的写字时间,对难写易错的字,要利用田字格精讲精练,引导学生观察笔画占位,并通过投影示范,让学生跟着书空,确保笔顺正确。同时,多展示、表扬书写工整的作业,树立榜样。
(七一路小学 赵晨宇)
今天听了李思琪老师的《宝葫芦的秘密》一课,本堂课很好的落实语文课标要求。在核心素养培养上,通过读、写、交流等活动锻炼学生语言建构能力;以问题链引导学生发展思维,借童话品读与创编提升审美创造,传承“幸福靠自身努力”的文化内涵。听写、互批落实识字、写字要求;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梳理内容、分析人物、感悟主旨;创编故事和口语交际环节分别锻炼了习作与口语交际能力。教学亮点在于环节递进符合认知规律,合作探究体现课标理念,板书突出重点。建议关注个体差异,指导学生在创编中增加细节描写。
(七一路小学 李金凤)
在教授美术课第二单元第3课《泥巴罐》时,总结本课,课程围绕艺术课标“注重学生实践体验”与“培养创意表达能力”的核心要求展开,整体达成教学目标,但仍有优化空间。
教学中,通过“观察陶罐文物图片—拆解泥塑步骤—自由创作”的环节,让学生在动手捏制中掌握揉、捏、拉、刻等基本技法,多数学生能完成造型完整的泥巴罐,且部分作品添加了花纹、手柄等创意元素,符合课标“在实践中提升艺术表现能力”的要求。
不足在于,对课标“关注个体差异”的落实不够到位。少数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在拉罐身时易坍塌,未能及时提供一对一的技法指导,导致其作品完整性不足。后续教学中,可提前分组安排“小老师”,帮助这部分学生跟上节奏,更好地实现课标“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
(七一路小学 屈镘)
一年级短绳教学反思可围绕学生接受度、教学方法适配性、安全与兴趣平衡三个核心点展开,确保反思有针对性且能指导后续改进。
1.反思学生起点差异:记录是否关注到学生个体基础不同(如完全不会、会单脚跳、会连续跳),分组教学或分层指导是否到位,避免因“一刀切”导致部分学生畏难或觉得无聊。
2.反思教学方法有效性:判断“分解教学”(如先练摇绳、再练双脚跳)是否清晰,是否用了儿歌、动画等符合低龄儿童认知的形式,学生能否快速理解动作要领,而非单纯重复示范。
3.反思安全与兴趣细节:检查场地是否清除障碍物、间距是否足够,是否通过小游戏(如“跳绳小火车”)保持学生兴趣,避免因长时间枯燥练习导致注意力分散或安全隐患。
(七一路小学 贺承军)
本周在执教《周末日记》一课中,以“记录周末生活”为载体,引导学生用绘画语言表达情感与经历,整体达成教学目标,
教学中将“图像识读”与“美术表现”结合,通过展示不同风格的生活速写作品,帮助学生理解“如何用线条、色彩表现场景氛围”,多数学生能独立完成有细节的画面,如“公园野餐”“家庭大扫除”等,体现了“生活即美术”的理念。同时,小组分享环节让学生描述作品背后的故事,有效落实了“文化理解”与“审美判断”素养。
不足主要体现在分层教学上:对绘画基础较弱的学生,未提供更具体的构图模板(如“近大远小”简化示意图),导致部分作品画面拥挤;此外,对“日记”的“叙事性”挖掘不足,少数学生仅呈现单一场景,未体现事件的前后关联。
后续教学需优化两点:一是设计“基础版/进阶版”双任务单,满足不同水平学生需求;二是增加“故事思维导图”环节,引导学生先梳理周末事件脉络,再进行美术创作,让作品更具情感张力。
(七一路小学 张晓晖)
通过两节课学习《猎人海力布》一文,基本达成了教学目标,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呈现出一些值得总结的亮点,现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反思:一、教学中的成功之处环节设计贴合学生认知,教学方法适配课文特点,突破重难点。针对 “体会人物品质” 这一难点,采用 “读中感悟法”,引导学生圈画感动语句(如海力布与小白蛇的对话、劝乡亲搬家的语言),并结合 “启发引导” 追问 “海力布为什么不要珠宝只要宝石?”“他急得掉眼泪时,心里在想什么?”二、学生通过文本细节分析,逐步提炼出 “热心助人、舍己为人” 的品质,避免了 “贴标签式” 的品质讲解。
三、第二课时的 “角色扮演”(以海力布或乡亲口吻讲劝说片段),让学生通过模拟对话,进一步理解海力布的焦急与牺牲的决心,重难点突破自然且有效。民间故事特点渗透自然,拓展文化认知。
(七一路小学 王洪梅)
本周对三年级信息科技课讲授情况,继续从习惯培养策略入手“优化细节”角度补充几点建议:一、1.对“上机操作习惯培养策略”的细节补充具象化升级:可制作“座位-设备对应表”贴在电脑下方,让“定位置、定设备”更直观,避免低年级学生记混座位。2.操作口诀场景化调整:针对易出错的“保存文件”,可将口诀优化为“文件要保存,先点‘文件’标,再选‘保存’键,名字别忘掉”,明确“命名”这一关键步骤,减少后续操作失误。3.任务驱动趣味性强化:将“给文档重命名”任务改为“给你的文档起名字”(结合学生喜欢的场景),同时在“操作小能手”奖励外,增设“互助小搭档”奖励(鼓励帮助身边同学的学生),进一步强化互助氛围。二、对“课后反思与改进方向”的落地优化,课堂“仪式化”衔接:下次课开篇设“3分钟习惯回顾”环节,先请小老师演示1个关键操作(如正确关机),再随机抽2名学生复述口诀,快速唤醒学生记忆,能更高效解决“个体差异”和“习惯巩固”问题,让习惯培养真正“落地生根”。
(七一路小学 李欣怡)
参加了AI赋能教学变革的培训,收获颇丰,有以下几点想法与大家分享:
1.人工智能遇强则强,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教师在AI时代的核心价值。人工智能是强大的工具,但它的效能取决于使用者的能力。若我们能深入钻研AI教学工具的功能,将其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就能让技术成为教学的加速器,比如利用AI工具分析教材,查找知识点,精准把握学科之间的联络点,设计个性化学习路径,让课堂真正实现“以学为中心”。反之,若对AI工具一知半解,它也只能是个摆设。这要求我们保持学习的热情,持续提升自身的数字素养,做驾驭技术的强者。
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培训中接触的各类AI工具,如希沃ai备课、即梦、简映、豆包、DeepSeek 等,让我看到了技术优化教学流程的可能。以希沃ai备课为例,它能快速整合优质教学资源,生成美观的课件,为我们节省了大量时间,让我们有更多精力去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这启示我们要主动去挖掘、学习适合自己学科的AI工具,将其打磨成助力教学的“利器”。
3.无他,但手熟尔。无论哪种技术的运用需要反复实践。再好的工具,若不经常使用,也无法发挥其价值。在培训后,我计划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尝试运用AI工具,从课堂互动到作业批改,从学情分析到课后辅导,逐步让技术融入教学的每个环节。通过一次次的实践,熟练掌握工具的操作,探索出适合自己工作节奏的ai助学模式。
现在的学生是数字原住民,从小就泡在数字化环境里,对AI这类技术天然亲近。这就更要求咱老师得先把AI工具玩明白,才能和学生同频。比如用AI互动软件设计课堂活动,学生能更积极参与,因此需要用AI技术搭建更贴合他们学习习惯的课堂,让教学和他们的数字生活无缝衔接,这样才能真正让AI赋能教学,助力这些数字原住民更好成长。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以积极的态度拥抱AI技术,以专业的能力运用AI工具,以持续的实践提升教学效能,让AI真正成为助力学生成长、推动教学变革的强大力量。
(七一路小学 晋娜娜)
以上内容为用户自行编辑发布,如遇到版权等法律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官方客服,平台客服会第一时间配合处理,客服电话:18749415159(微信)、QQ:757700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