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媒锐评:以诚信践行“道不远人” 让美德之光照亮时代征程
作者:张忠信
“道不远人”,《中庸》中的这句箴言,历经两千余年岁月沉淀,依然闪耀着穿越时空的智慧光芒;“诚信相待”,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要义,始终是社会运转的内在支撑与个体立身的根本准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时代,重提“道不远人,诚信相待”,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更是对当下社会价值共识的凝聚与升华——大道并非悬浮于理论殿堂的玄奥概念,而是扎根于生活实践、体现在言行举止中的诚信坚守,是每个人都能践行、也应当践行的人间正道。
从个体维度看,诚信是“道不远人”最直观的实践载体。古有季布“一诺千金”成就千古美名,今有无数普通人用平凡行动诠释诚信真谛:快递员冒雨送达延误的包裹、小店店主主动退还顾客多付的钱款、学生拾金不昧辗转寻找失主……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正是“道”在日常生活中的生动落地。对个人而言,诚信不是遥不可及的道德高标,而是“答应别人的事就要做到”“不隐瞒、不欺瞒”的朴素选择。坚守这份诚信,便守住了做人的根本,也让“道”与生活紧密相连,真正实现“道不远人”。反之,若背离诚信,轻则失去他人信任,重则在社会交往中寸步难行,这恰从反面印证了诚信对于践行“道”的重要意义。
从社会维度看,诚信是“道不远人”最坚实的支撑基石。社会是由个体组成的有机整体,诚信则是维系社会秩序、降低运行成本的“黏合剂”。在市场经济领域,企业坚守诚信,才能赢得消费者青睐,实现长远发展;平台筑牢诚信防线,才能营造公平交易环境,激发市场活力。近年来,我国持续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机制,从限制失信人员高消费,到为守信企业开辟政务服务“绿色通道”,一系列举措让“诚信者受益、失信者受限”成为社会共识。在政务服务领域,“一诺千金”的承诺、“阳光透明”的办事流程,让群众感受到政府的诚信温度,也拉近了“道”与公众的距离。可以说,当诚信成为社会运行的常态,“道”便融入社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真正做到“不远人”。
从民族维度看,诚信是“道不远人”最深厚的精神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来重视诚信,“言必信,行必果”“人无信不立”等理念,早已融入民族精神血脉。在新时代推进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诚信更是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无论是科技创新领域坚守“求真务实”的科研诚信,拒绝学术不端;还是乡村振兴中驻村干部“说到做到”,用实际行动赢得村民信任;亦或是国际交往中我国“重信守诺”,展现大国担当,这些都是诚信在新时代的具体体现,也是对“道不远人”的传承发展。当全体人民将诚信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汇聚起的将是推动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也让“道”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
“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诚信从来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具体的实践;“道”也从来不是脱离现实的概念,而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行为准则。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我们每个人都应做诚信的践行者,从一句真诚的话语、一次如约的行动、一份坚守的承诺做起,让诚信成为日常习惯,让“道”通过诚信的实践融入生活、贴近人心。唯有如此,才能让诚信美德照亮时代征程,为社会发展注入更多正能量,为民族复兴筑牢精神根基,让“道不远人”的古老智慧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