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著名画家梁耘先生扛鼎之作的艺术与文化价值

在当代国画艺术的星河中,有这样一幅作品,它以千年古柏为骨,以长安笔墨为魂,将华夏文明的坚韧与厚重凝于尺幅之间——这便是著名画家梁耘的《雄立》。作为曾入选全国第八届美术作品展览的扛鼎之作,《雄立》不仅是梁耘个人艺术生涯的里程碑,更是长安画派“扎根传统、观照历史、追求精神标高”创作理念的生动实践,今日,我们邀您一同深度品鉴这幅堪称“新时代历史文化遗产国画典范”的艺术精品。

一、作品溯源:千年古柏为媒,绘就文明图腾
《雄立》的创作原型,是黄帝陵那株阅尽沧桑的千年古柏。作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黄帝的陵寝遗存,黄帝陵古柏群承载着“华夏第一柏”的历史重量,其树龄之久、姿态之奇,早已超越自然生命的范畴,成为炎黄子孙精神根系的具象化象征。梁耘先生以艺术家的敏锐与敬畏,择此题材入画,绝非偶然——他是在以笔墨为刀,雕刻中华民族的“精神年轮”。


二、艺术解构:长安笔墨的当代演绎
(一)笔墨:苍劲与细腻的交响
梁耘先生在《雄立》中展现的笔墨功力,堪称长安画派“骨法用笔”的当代典范。观其树干,以斧劈皴、卷云皴交错施为,每一道纹理都似岁月凿刻的印记,枯笔与润墨的对比,既凸显古柏表皮的斑驳沧桑,又暗合“老而弥坚”的生命张力;再看枝桠,线条或刚劲如铁,或婉转如丝,于虬曲中见秩序,于繁茂中显空灵,将古柏“虽历经风霜仍蓬勃向上”的姿态刻画得入木三分。

(二)构图:咫尺千里的空间哲思
画面采用“全景式构图”与“主体突出法”的精妙结合:古柏以顶天立地之势占据视觉中心,枝冠向四周铺陈如华盖,既强化了“雄立”的视觉冲击,又通过疏密有致的布局营造出“独木成林”的壮阔感;背景的远山以淡墨轻染,云雾氤氲间若隐若现,于虚实相生中拓展出“天地悠悠,古柏长存”的时空维度,让观者在咫尺画幅中可感千年岁月的流转。

(三)色彩:传统色谱的精神表达
不同于惯常的水墨古柏,《雄立》以暖色调为主导,古柏的红褐肌理与背景的浅蓝山水形成强烈视觉对比。这种色彩选择并非主观臆造,而是暗含深意:红褐象征生命的积淀与热忱,浅蓝寓意历史的悠远与空灵,一暖一冷的碰撞,恰是“传统根脉”与“时代气韵”的艺术对话,让千年古柏在笔墨间焕发出既古老又年轻的精神光彩。

三、文化解码:一柏一乾坤,藏民族精神密码
古柏在中国文化语境中,从来不是简单的植物符号。它是《诗经》中“如柏之茂,无不尔或承”的长寿隐喻,是《史记》里黄帝陵“柏荫蔽日”的历史见证,更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生生不息”的精神图腾。《雄立》以古柏为载体,实则在传递三层文化深意:
历史维度:古柏的千年寿命,对应华夏文明的绵延不绝,是“根脉永续”的视觉宣言;
精神维度:古柏的“雄立”之姿,映射中华民族在磨难中屹立、在挑战中奋进的品格,是“民族脊梁”的艺术化凝炼;
人文维度:黄帝陵的文化属性,让古柏成为“人文初祖”与当代观者的情感纽带,是“文化认同”的无声召唤。


四、艺术价值:于传统中开新境,在时代中立标杆
《雄立》的价值,不止于一幅国画佳作,更在于它为当代历史文化题材创作提供了范式:
技法价值:梁耘将长安画派的笔墨传统与写实主义的细节刻画相融合,破解了“历史题材国画易失于概念化”的创作难题,其笔墨的“可看性”与“可品性”,为青年画家提供了技法借鉴的范本;
题材价值:以“历史文化遗产+国画艺术”的创作路径,拓展了国画题材的边界,证明传统艺术完全可以与当代文化传播形成良性互动;
社会价值: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览中引发关注,成为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文化名片,让海外观众通过一柏一墨,读懂中华民族的精神底色。

结语
当我们在《雄立》的笔墨间驻足,看到的不仅是一株古柏的肖像,更是一部浓缩的华夏文明史,一曲昂扬的民族精神歌。这幅作品提醒我们:传统艺术的生命力,正在于它能在历史的尘埃里开出时代的花,在文化的根脉中结出精神的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