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峰山抗日游击大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抗日战争时期以大无畏的革命气概,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反“扫荡”,反“蚕食”,反封锁,英勇抗击日、伪、顽的联合进攻,在人民群众大力支持下,巩固了大峰山革命根据地,壮大抗日队伍。在敌人的反复清剿扫荡,碉堡据点林立的恶劣环境中,整个峰山县敌人的大小据点、碉堡多达几十个,斗争是异常艰苦的。日寇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使根据地人民的生活异常困苦,加上连年大旱、蝗虫等自然灾害的袭击,整个根据地的人民更是吃糠咽菜苦上加苦。日伪军不断扫荡,汉奸反动派到处造谣散布:“峰山县大队被消灭,小股土八路逃到黄河西边去了,凡是私通抗日政府和日本皇军作对的,一律枪毙。”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县大队的活动和给养都是十分困难的。队伍频繁地转移,常常是长距离的夜行军,有时还要风餐露宿在荒山野岭。弹药补充严重不足,当时每一发子弹、每一枚手榴弹都是来之不易的,都要靠从敌人的手中去夺取。服装也很困难,每逢换季,同志们的衣服很长时间都换不下来,不得不冬着单,夏穿棉。正经的粮食当时也很少,常常是和群众一起吃野菜。在艰苦的环境中,峰山县抗日大队制定了以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相结合的对敌斗争方针,根据中央指示,在党的领导下,县大队开始了小部队活动。把县大队以连为单位分散到各区去活动,在敌人的最要害之点和薄弱之处积极出击,这就犹如数把钢刀直插敌人的薄弱地区。

1942年夏季,敌人发现我县大队在皇姑井一带活动的迹象后,便立即聚集了500多兵力向我扑来。皇姑井,在县城东南十五里,三面都是山,因有一口老井和唐朝皇帝姐妹有关的历史传说而得名。1927年前后,该村就有党的活动,在抗日战争时期,皇姑井村老百姓积极支持抗战,成了游击区的根据地。驻守在长清的日寇对皇姑井村的人恨之入骨,村里的老百姓出门,只要说是皇姑井村的人,就可能有生命危险。为了保护藏在村里的抗日县大队干部、战士,村民外出时,都称是“白王庄”人,实际上,“白王”庄正是“皇”子拆成。该村老百姓没有被日伪军惨无人道的“扫荡”所吓倒,积极拥护抗日武装,当时在这里活动的我县大队只有100多人,加上区小队,整个兵力仍不足200人。面对着三倍于我的敌人,侯筱章政委、宋畔池大队长在认真分析形势后,立即组织群众转移,果断地指挥部队转移到皇姑井西面的山上,凭借三面山势的有利地形,利用敌人尚未搞清我军实际兵力的时机,把敌人引向埋伏地点,狠狠地痛击敌人。战斗开始后,大队队长宋畔池带领一部分干部战士、政委侯筱章带领一部分干部战士,亲自指挥部队投入战斗,他们采取正面顶住,侧面迂回出击的战术,一次又一次粉碎了敌人的疯狂进攻,我们县大队干部战士英勇顽强,凭借有利地形,为了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独立大队的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到了皇姑井西山下。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宋畔池、侯筱章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从山下向上爬得累了,走近了,才下命令战士们瞄准日本鬼子狠狠地打。县大队队员扔一颗手榴弹就大吼一声,战士们被这一段日本鬼子“扫荡”憋得要发疯,今天有了复仇机会,战士们把敌人瞄了又瞄,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们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使出浑身的力气,把手榴弹投向敌人密集的地方。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在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日伪军的尸体。战士居高临下,向着继续向山上爬的敌人射击。侯筱章大声喊道:“同志们!要节约子弹,没有子弹就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山坡上传来—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鬼哭狼嚎的纷纷滚下山去。 一拨日伪军被打下去,又一群敌人扑上来了。战斗从午后一直持续到傍晚,战士们居高临下把手榴弹投向敌群,当敌人退下去的时候,战士便把手榴弹盖打开放到眼前,当敌人又上来时,用尽全身气力扔向敌人。随着一声声巨响,手榴弹在敌群中开花,鬼子伪军被炸得不敢向山上爬了。

干部战士不怕流血牺牲,以血的代价,有力地杀伤和消灭了敌人大批有生力量。临近黄昏,敌人害怕晚上作战,不得不趁着黄昏抬着鬼子的死尸灰溜溜地撤出了战斗。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峰山抗日游击队,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开展游击战争,部队忽南忽北,声东击西,神出鬼没地游击战术,迷惑、钳制敌人,及时抓住战机狠狠地消灭日伪军的有生力量。皇姑井这一仗不仅狠狠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取得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胜利,而且也以铁的事实有力地告诉了全县人民,我县委和县大队在艰苦的环境下依然和全县人民在一起,一步也没有离开根据地。这一仗鼓舞了根据地广大抗日军民的斗志,震慑了反动武装,为在根据地坚持斗争奠定了一个有利的基础。除此之外,峰山县抗日游击大队积极组建了小被服厂、小军工厂,基本上解决了部队的给养,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由于采取了上述各种有效而正确的对敌方针,在艰苦的环境中,县大队不仅在根据地站稳了脚跟,而且还巩固发展了根据地,使革命力量不断壮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