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热的心
王侠
上午,原陕西知青会长打电话与我交流了身体状况,并对我一直在坚持写了成千上万的小豆腐块进行了表扬,还说我在延安确实接受了真正的再教育,以及延安精神的正确传承,所以,心情愉悦,非常乐观,一直火热!他这么一说,我想到,我们大多数知青都是这样的,正确的对待上山下乡,正确的对待自己的人生,那么多英雄、将士为了新中国为了人民的幸福、扬眉吐气而浴血奋战,甚至是献出了青春,献出了生命,我们在和平年代,曾经吃点苦流几身汗,有什么值得叫唤,抱怨,谩骂,仇恨的?我自己在延安十二年当中,时常去枣园、杨家岭、王家坪,少说有几十次,从中接受了许多熏陶,并牢记于心。什么是初心,艰苦奋斗,不惧困难,不怕牺牲,为人民服务就是初心
我们应该具有大格局,大眼光,应该具有一颗积极向上,火热的心!
“我们的心是火热的。”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信仰,一种从黄土高原深处走出来的精神烙印。
上午,那个原陕西知青会长打来电话,声音里带着熟悉的乡音和岁月的温度。他是延安人,确切地说他是清涧人,也是老知青,他的父亲以及许多亲戚都曾经是红军将士,立下过卓越功勋。他问起我的身体,又谈起我这些年写下的那些“小豆腐块”文章。他说:“你在延安确实接受了再教育,延安精神在你身上没有丢,你是真的把那份精神传承下来了。”
一句话,像一束光,照进了心里最柔软的地方,我有点激动。
我不是什么作家,也不是什么学者,只是一个在延安插过队、吃过苦、流过汗、也流过泪的老三届北京知青。这些年,我写下的那些文字,不过是把当年在黄土坡上、在窑洞前、在煤油灯下、在风雪夜里的一点一滴,慢慢掏出来,晒一晒,怕忘了,也怕后人忘了。
可会长这么一说,我突然意识到:原来,我们那一辈人,真的没有被人们忘记。原来,我们那一颗颗曾经滚烫的心,至今还在燃烧,至今仍然火热。
1969年,我十八岁,背着一床被子、一个搪瓷缸、一本《毛主席语录》,从首都北京坐上了开往延安的火车和卡车。车越开越远,城市的楼影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坡。风卷着沙,打在脸上,生疼。可我那时并不觉得苦,只觉得新鲜,觉得“终于成了革命队伍的一员”。
我们被分配到延安地区的一个山村,住的是土窑洞,吃的是玉米面糊糊和酸菜,喝的是从井里打上来的冷水,前十个月,国家供给我们每人每个月四十斤粮食,十块钱。冬天,风从窗缝里钻进来,像刀子一样割脸;夏天,蚊子成群结队,咬得人一夜睡不着。我们挑粪、种地、打坝、修梯田、砍柴、放羊,手上磨出一个个的血泡,肩膀压出茧子,可没几个人叫苦,没人退缩。从肩不能担,手不能提,变成了一个个女强人、硬汉!
因为我们知道,这是“再教育”,这是“锻炼”,这是“革命的需要”。
后来,我才明白,那不是简单的“锻炼”,而是一种精神的锻造。延安,这块曾经孕育了中国革命的土地,用它的风沙、它的寒冷、它的贫瘠,教会了我们什么是坚韧,什么是信仰,什么是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在延安的十二年里,我个人去过枣园等处几十次。
每一次站在毛主席旧居前,看着那盏煤油灯,看着那张木桌,看着那扇纸糊的窗,我都忍不住想:就是在这间窑洞里,他写下了《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就是在这盏灯下,他谋划了中国革命的未来。
当然,我也去过杨家岭,去过王家坪,去过宝塔山。每一次站在那些黄土筑成的窑洞前,我都觉得,那不是简单的“旧址”,而是一座座精神的丰碑。
那些领导人,穿着补丁衣服,吃着粗粮淡饭,住着土窑洞,却心怀天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他们没有空调,没有汽车,没有秘书,甚至缺衣少食,但他们有信仰,有人民,有一颗颗火热的心。
我后来也去过南京总统府,那里优裕的条件与繁华和陕北是截然不同的,有天壤之别,但最终胜利属于延安。
而今,我们,这些从城市来的知青,虽然年轻、稚嫩、懵懂,但在那样的环境里,也逐渐的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感染着、塑造着。我们开始懂得了什么叫“艰苦奋斗”,什么叫“为人民服务”,什么叫“初心”。
这些年,社会上有些声音,说知青是“被耽误的一代”,说上山下乡是“历史的错误”。我不否认,那段岁月确实艰苦,确实有人受了伤,有人失去了机会,甚至有人失去了生命,他们早早的走了,我也写过长诗《你们走了》,纪念他们,歌颂他们。
但我也想说:苦难本身不是资本,精神才是财富。
我们这一代人,没有经历过长征,没有经历过抗战,没有经历过解放战争的硝烟,没有经历过残酷的抗美援朝,但我们经历了另一种形式的“长征”——从城市到农村,从学生到农民,从温室到风雪。
我们学会了种地、挑水、打坝、修梯田,也学会了忍耐、坚强、奉献、团结、担当、负责。我们知道了什么是“人民”,什么是“劳动”,什么是“责任”。
更重要的是,我们学会了不抱怨。
因为我们知道,那些为了新中国倒下的人,那些连名字都没留下的成千上万的革命烈士,他们连“吃苦”的机会都没有。我们至少还活着,还能劳动,还能思考,还能写作,还能把那段经历讲给后人听听。
这,就是一种幸运。
如今,我老了,七十多了,头发白了,背也驼了,但我依然每天写作,每天读书,每天看新闻,每天关心国家大事。
有人问我:“你都这么大年纪了,还写那些‘小豆腐块’干嘛?”
我说:“我怕忘了。”
我怕忘了延安的风雪,忘了黄土的厚重,忘了那些曾经一起挑粪、一起开荒、一起唱《东方红》的知青战友。
我怕忘了枣园的灯火,忘了杨家岭的风骨,忘了宝塔山上的红旗。
我怕忘了那颗曾经火热的心。
我知道,我们这一代人,终将一个个离去,但只要我们还有人愿意写,愿意讲,愿意把那段历史、那种精神传下去,那颗火热的心,就不会熄灭。
我也对后来的年轻的人说上几句:
亲爱的年轻人,你们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但你们生活在用那段历史铺就的今天。
你们不必再去挑粪、打坝、住窑洞,但你们依然需要一颗火热的心。
这颗心,不是盲目地崇拜过去,而是理解历史,尊重苦难,珍惜现在。
这颗心,不是逃避现实,而是面对困难,敢于担当,勇于奉献。
这颗心,不是冷漠自私,而是心怀人民,眼望天下,脚踏实地。
我们这一代人,曾经用青春和汗水,在黄土高原上种下了信仰的树苗。
如今,这棵树已经长成了森林。
希望你们能够在这片森林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光明的正确的方向,继续走下去。
永远的带着那颗,永不熄灭的、火热的心,奋勇拼搏,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