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断流
清晨的雾比往日更浓些,湿漉漉地压在清河镇的屋顶和河面上。程守仁蹬着三轮车,车轮碾过湿滑的石板路,发出沉闷的声响。车上载着最后两板豆腐,是给镇中心小学食堂送的。这是他家十几年的老主顾了,孩子们都吃惯了他家的味道。
穿过熟悉的巷子,拐进学校后门的小路。食堂负责采买的周师傅已经等在那里,但今天他身边还站着一个穿着蓝色工装、戴着套袖的陌生年轻人,推着一辆印着“副食品加工厂”字样的平板车,车上整齐码放着雪白的机器豆腐。
程守仁的心猛地往下一沉。
周师傅看到他,脸上掠过一丝尴尬,搓着手迎上来:“老程,来了啊。”
“周师傅,今天的豆腐,还是老样子,给您送进去了?”程守仁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静。
“这个……老程啊,”周师傅的视线有些躲闪,指了指旁边的年轻人,“厂里的同志也送来了。你看,学校这边……上面打了招呼,说以后采购要优先考虑正规厂家的产品,主要是……价格上也实惠些。”
那年轻工人脸上带着公事公办的笑容,补充道:“老师傅,我们厂子的豆腐,卫生、标准都有保证,县里都认可的。”
程守仁握着三轮车车把的手,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他看着周师傅躲闪的眼神,又看了看那车在浓雾里显得格外刺眼的雪白豆腐,喉咙里像是堵了一团棉花,什么话也说不出来。清晨的寒意,此刻才真真切切地渗透进他的骨头缝里。
“哦。”良久,他才发出一个干涩的音节。他默默地调转车头,那两板原本要送进学校的豆腐,此刻像两块沉重的巨石,压在他的车上,也压在他的心上。
“老程,对不住啊……”周师傅在他身后喊道,声音里带着歉意,却也无可奈何。
程守仁没有回头,只是用力地蹬着车。三轮车链条发出的哗啦声,在寂静的清晨里显得格外孤单和刺耳。他绕了远路,没有直接回家,而是沿着望龙河漫无目的地骑着。河水在浓雾笼罩下无声流淌,看不清方向。
最终,他在河湾一处僻静的老码头边停下。这里曾经舟楫云集,如今早已荒废,只剩下几根腐朽的木桩矗立在水中。他搬下那两板豆腐,怔怔地看了许久,然后猛地抬起脚,似乎想将它们踹进河里,但脚抬到一半,却又无力地放下。
他颓然蹲下身,双手抱住头,宽阔的肩膀剧烈地颤抖起来。没有哭声,只有压抑的、如同受伤野兽般的呜咽,被浓雾和河水声吞没。这不仅仅是一单生意的失去,更像是一种维系了数十年的、与这片土地血脉相连的生活方式,被硬生生斩断了一根重要的支流。他仿佛能听到,祖辈传下来的那盘石磨,在他身后发出了一声沉重的、无人听见的叹息。
第十一章 星火
晓梅在家中等了许久,不见父亲回来,心里隐隐有些不安。她出门寻找,在河边的老码头找到了呆坐着的父亲和那两板原封不动的豆腐。她什么都没问,只是默默地走过去,挨着父亲坐下。
父女俩在寒冷的河风中坐了很长时间,直到浓雾渐渐散去,阳光勉强穿透云层,在水面上投下破碎的光斑。
“爸,”晓梅轻声开口,打破了令人窒息的沉默,“路是人走出来的。”
程守仁缓缓抬起头,眼睛布满血丝,脸上带着一夜未眠的憔悴和此刻的绝望。“走?往哪儿走?根都要被人刨了!”
“根在心里,不在别处。”晓梅的目光投向河对岸那片在冬日里显得有些萧索的田野,“他们做他们的,我们做我们的。镇上的人认咱们的味道,总还有出路。”
她顿了顿,像是下定了某种决心:“我昨天去供销社,看到有城里来的货郎在卖一种小磨香油,包装得精致,价格比镇上贵不少,却也有人买。他说,城里现在有些人,就喜欢这种‘老手艺’、‘古法制作’的东西。”
程守仁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微弱的光,但很快又黯淡下去:“那是香油,咱这是豆腐……”
“道理是一样的。”晓梅语气坚定起来,“咱们的豆腐,用料实在,功夫到家,这就是咱们的本钱。他们量大便宜,走的是食堂饭店的路子。咱们能不能换个路子,做更精的,卖给识货的人家?”
她继续说着自己的想法:“比如,咱们能不能试着做点别的?豆干?豆腐皮?或者……就用咱们最拿手的嫩豆腐,做些现做现卖的豆花,在门口支个小摊?总得试试。”
女儿的话,像几颗微弱的火星,溅进程守仁几乎冰冷的心田。他看着女儿沉静而坚定的脸庞,那眼神像极了妻子秀荷当年决定嫁给他时的模样。是啊,坐以待毙不是办法。老祖宗传下来的不只是这盘磨,更是在艰难年月里不低头的那股劲儿。
他慢慢站起身,活动了一下冻得有些僵硬的身体,目光再次落在那两板豆腐上。“走吧,回家。”他的声音依旧沙哑,却似乎找回了一丝力气,“这豆腐,拉回去,咱们自己吃,请街坊邻居吃!”
回家的路上,阳光终于彻底驱散了晨雾。路过镇口那棵大槐树时,他们意外地遇到了推着自行车出来的陈远航。他似乎也是刚从哪里回来,车把上挂着一个工具包。
狭路相逢,三人都愣了一下。
陈远航看着程守仁阴沉疲惫的脸色,和三轮车上那显然未曾售出的豆腐,立刻明白了什么。一种混合着愧疚和无力的情绪涌上心头。他想说点什么,嘴唇动了动,却发现自己没有任何立场,也没有任何合适的语言。
晓梅的目光在他脸上停留了一瞬,那目光依旧平静,却似乎比以往多了一层薄薄的冰。她没有说话,只是微微侧身,让开了道路。
程守仁更是连看都没看陈远航一眼,径直蹬着车过去了。
陈远航站在原地,望着那对父女远去的、透着倔强与落寞的背影,久久没有动弹。他握紧了车把,金属的冰冷透过手套传来。他意识到,自己所在的工厂,正在成为扼杀另一种美好存在的力量。而这,与他求学时怀揣的用技术改善生活的理想,背道而驰。
那溅起的火星,不仅落在了程守仁的心田,似乎也在陈远航的心里,点燃了一丝微弱的、名为“质疑”的光亮。这光亮虽小,却在寒冷的冬日清晨,顽强地闪烁着。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刘寨人。中国作协会员,北京汉墨书画院高级院士。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认证作家。曾就读于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并参加作家进修班深造。七律《咏寒门志士·三首》荣获第五届“汉墨风雅兰亭杯”全国诗词文化大赛榜眼奖。同时有二十多篇诗词获专家评审金奖。其创作的军人题材诗词《郭养峰素怀》荣获全国第一届“战歌嘹亮-军魂永驻文学奖”一等奖;代表作《盲途疾行》荣获全国第十五届“墨海云帆杯文学奖”一等奖;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春笋杯”文学奖。
目前,已发表作品一万余篇,包括《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等诗词,以及《山狐泪》《独魂记》《麦田里的沉默》等近二百部长篇小说,多刊于都市头条及全国各大报刊平台。
自八十年代后期,又长期致力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的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来,撰有《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著,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该文集属内部资料,未完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步于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