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尘落
工厂大门被贴上白色封条,像一道突兀的伤疤。王主任被停职审查的消息,如同投石入水,在清河镇激起层层涟漪。往日门庭若市的厂区,如今只剩下一片死寂,只有寒风吹过铁门缝隙,发出呜咽般的声响。
镇上的议论纷纷扬扬。有人拍手称快,指责王主任好大喜功;有人唏嘘不已,惋惜一个“好项目”的夭折;也有人将目光重新投向那家始终沉默坚守的程家豆腐坊,言语间多了几分不易察觉的敬重。
陈远航配合调查组完成了所有问询,提供了详实的记录和数据。当他走出临时作为调查办公室的镇政府房间时,午后的阳光有些刺眼。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疲惫,却也卸下了沉重的枷锁。
他没有回招待所,而是信步走到望龙河边。河水已经解冻,欢快地流淌着,带着碎冰和初春的气息。他在老码头边坐下,看着对岸那片在阳光下显得格外破败的工厂厂房。
一个身影在他旁边坐下,是头发花白的老李。
“都结束了?”老李递过一支烟,声音沙哑。
陈远航接过,却没有点燃。“嗯,结束了。”
“也好。”老李吐出一口烟圈,望着河水,“这么搞,迟早要完。就是苦了那些指望厂子吃饭的工人。”
陈远航沉默。他知道,这场风暴的余波,远未平息。
“你以后……有什么打算?”老李问。
陈远航摇了摇头。前途未卜,但他心中却奇异地没有太多迷茫。
第二十五章 新绿
程家豆腐坊的院子里,那株老桃树鼓起了饱满的花苞。作坊里的气氛,也如同这早春的天气,虽然仍有寒意,却已透出勃勃生机。
望龙阁的霉豆腐订单稳定了下来,苏文瑾又介绍了县里两家讲究的私房菜馆过来。晓梅制作的盐卤豆腐和古法霉豆腐,以其独特的风味和品质,渐渐在小范围内有了口碑。虽然产量依旧不大,但单价较高,足以让作坊维持下去,甚至有了微薄的盈余。
更让程守仁欣慰的是,女儿晓梅似乎真正找到了传承这门手艺的方向和自信。她不再仅仅是被动地继承,而是开始主动钻研,翻阅苏文瑾借给她的那些古籍残卷和饮食札记,尝试复原更多濒临失传的豆制品古法。
这天,晓梅正在尝试一种需要反复晾晒、发酵的“酱油豆干”,工序极其繁琐。程守仁在一旁看着,没有插手,只是偶尔在她需要力气活时搭把手。他看着女儿专注的神情,那双总是沉静如水的眼睛里,此刻跳动着创造的光芒。
“爸,我想着,”晓梅一边观察着豆干的发酵情况,一边说,“等天气再暖些,咱们是不是可以把院子靠墙的那块地方收拾出来,搭个棚子?以后做些需要晾晒的品类,也方便些。”
程守仁顺着女儿指的方向看去,那里原本堆着些杂物。他点了点头:“成,明天我就收拾。”
一种新的希望,如同墙角石缝里钻出的嫩绿新芽,在这间历经风雨的作坊里悄然生长。它不再是与外界对抗的倔强,而是源于内在生命力的绽放。
第二十六章 归去
县里的处理决定很快下来了。王主任被撤职,调离清河镇,等待进一步审查。副食品加工厂因管理混乱、产品质量严重不达标且存在安全隐患,被责令无限期关停,资产后续处理另行安排。
关于陈远航的安排,却有些微妙。调查组认可了他的专业能力和坚持原则的态度,但他在报告中所揭示的问题,也让镇上某些领导面上无光。最终,一纸调令,将他调回县轻工业局,安排在技术科做一个普通科员。
离开清河镇那天,是个晴朗的早晨。陈远航收拾好简单的行李,只有那个伴随他多年的行李箱和几箱专业书籍。招待所的老管理员帮他叫了一辆机动三轮车。
车子驶过熟悉的青石板路,路过沉寂的工厂,路过熙攘的菜市场,最后,在经过程家豆腐坊所在的巷口时,陈远航让车子停了下来。
他下了车,站在巷口,远远望着那座熟悉的院落。院门开着,能看到里面晓梅正弯腰翻动着晾晒豆干的竹筛,程守仁则在井边打水。阳光洒满小院,一切都显得安宁而充满生机。
他没有进去,也没有道别。有些缘分,或许就这样相忘于江湖,才是最好的结局。他在这里经历了理想的幻灭与重建,见识了坚守的力量与传统的价值。这一切,都已沉淀为他生命中无法磨灭的印记。
他转身,坐上三轮车,离开了清河镇。车轮滚滚,将这座给予他痛苦、迷茫,也最终让他获得清醒与成长的水乡小镇,远远地抛在了身后。
第二十七章 长河
日子流水般过去。转眼已是初夏。
程家豆腐坊的生意渐渐稳定在一个小而精的状态。晓梅复原的古法豆制品种类多了几种,在特定的圈子里打出了名气,甚至偶尔会有邻镇乃至县里的人慕名而来。作坊里添置了一些必要的改良工具,但那盘石磨和那块青砖,依旧是无可替代的核心。
这天傍晚,收工之后,程守仁搬了小马扎坐在院子里,就着最后的天光,慢悠悠地喝着晓梅给他泡的粗茶。晓梅坐在一旁,手里拿着一本苏文瑾送她的关于民间饮食文化的书,静静地翻看着。
望龙河在不远处静静地流淌,夕阳的余晖将河水染成一片金红。河对岸,那座废弃的工厂依旧矗立着,红砖墙在落日下显得有些苍凉,但已不再让人感到压抑。
“听说,”程守仁啜了一口茶,缓缓开口,“县里好像在找人接手那个厂子,打算拆了机器,把地方另作他用。”
晓梅从书页上抬起头,望向对岸,目光沉静。“嗯,听苏老师说了。”
一阵微风吹过,带来河水的湿润和院子里豆制品发酵的淡淡醇香。那盘沉默的石磨,在暮色中泛着温润的光泽。
“这磨盘,这河水,日子还得这么过下去。”程守仁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对女儿说。
晓梅合上书,望向远方。长河奔流,从不为谁停留。有些东西,如同河底的磐石,在浪潮冲刷下愈发坚定;而有些东西,则如同水面上的泡沫,终将随波逐流,消散无形。
她站起身:“爸,天晚了,回屋吧。”
炊烟再次袅袅升起,融入古镇的暮色里。明天,石磨依旧会准时响起,伴随着望龙河的流水声,继续吟唱那首古老而充满生命力的歌谣。这人间烟火,平凡,琐碎,却坚韧绵长,生生不息。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刘寨人。中国作协会员,北京汉墨书画院高级院士。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认证作家。曾就读于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并参加作家进修班深造。七律《咏寒门志士·三首》荣获第五届“汉墨风雅兰亭杯”全国诗词文化大赛榜眼奖。同时有二十多篇诗词获专家评审金奖。其创作的军人题材诗词《郭养峰素怀》荣获全国第一届“战歌嘹亮-军魂永驻文学奖”一等奖;代表作《盲途疾行》荣获全国第十五届“墨海云帆杯文学奖”一等奖;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春笋杯”文学奖。
目前,已发表作品一万余篇,包括《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等诗词,以及《山狐泪》《独魂记》《麦田里的沉默》等近二百部长篇小说,多刊于都市头条及全国各大报刊平台。
自八十年代后期,又长期致力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的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来,撰有《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著,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该文集属内部资料,未完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步于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