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涟漪
非遗认证的消息像颗投入古井的石子,在清河镇漾开层层涟漪。县电视台的采访车第一次开进程家巷子,镜头里晓梅沉稳地演示着盐卤点浆,程守仁则坐在石磨旁默默编着竹筛。当记者问及青砖的来历,老人只是用粗粝的手掌抚过砖面:"老祖宗留下的物件,比人会记事。"
报道播出后,沉寂的作坊突然热闹起来。周末常有城里人开着车专程来买"非遗豆腐",隔壁镇的餐饮协会也派人来考察合作。最让人意外的是,省城一家高端超市发来供货意向,希望将程家豆腐纳入"地方风物"专柜。
晓梅却在这时显出超乎年龄的冷静。她将每日产量严格控制在石磨承载范围内,婉拒了所有要求扩大规模的提议。"程家的味道就在这盘磨里,"她对不解的父亲解释,"磨转快了,味道就跑了。"
第三十三章 星火
芒种前后,苏文瑾带着个戴眼镜的年轻人来访。这是省农科院的助理研究员小郑,正在研究传统豆制品菌群。他取样时惊喜地发现,程家霉豆腐的菌株活性远超实验室标准株。
"程姑娘,"小郑激动地推着眼镜,"这些天然菌种能耐受更高的发酵温度!"
晓梅从酱缸里舀出些菌醅递过去:"祖辈都是这么传下来的。"
这场意外对话点燃了新火花。在苏文瑾牵线下,晓梅开始与农科院合作,用现代仪器分析古法工艺的科学原理。她惊讶地发现,石磨低速研磨确实能减少蛋白质热变性,青砖压榨则因微孔结构形成特殊脱水曲线。
更让她触动的是,小郑团队帮她复原了失传的"活菌传承法"——将每次发酵成功的菌醅留种,如同延续生命的火种。
第三十四章 春汛
梅雨季来临前,陈远航接到特殊任务——陪同日本饮食文化考察团访问清河镇。团长森田是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在程家作坊里驻足良久。当他尝到晓梅制作的霉豆腐时,竟对着石磨深深鞠躬。
通过翻译才知道,森田家族在奈良世代经营豆腐店,战后改用机器生产至今。"这味道让我想起童年,"老人眼眶湿润,"原来有些东西消失半个世纪还能找回。"
当晚的交流会上,森田取出泛黄的老照片:奈良豆腐店昔日的石磨与程家磨盘惊人相似。他郑重提出,希望引进程家菌种和工艺,在京都开设传统豆腐工坊。
这个消息让镇上炸开了锅。谁都没想到,程家豆腐坊竟能引来外国合作。镇长亲自登门劝说,晓梅却望着廊下连绵的雨丝沉默不语。
第三十五章 根脉
深夜作坊里,父女俩对着森田留下的合作草案对坐。程守仁摩挲着青砖久久不语,忽然起身从梁上取下一个桐木盒子。里面是程氏历代经营豆腐坊的契约文书,最早可追溯到乾隆年间。
"你太爷爷说过,"老人翻开虫蛀的账本,"程家的根不在房产地契,在这磨盘转出来的良心。"
泛黄纸页记载着抗战时期赊粥施豆腐的旧事,三年困难时期用豆渣救活的婴孩名单。晓梅指尖抚过那些褪色墨迹,忽然明白父亲坚守的不仅是手艺,更是程家与这片土地生死与共的诺言。
次日清晨,她向森田寄出回信:"菌种与工艺皆可赠予,唯青砖与石磨需永驻清河。味道可越重洋,根脉不能离土。"
信寄出后,晓梅在望龙河边种下七棵豆苗。河水汤汤,倒映着对岸废弃的工厂与新生的绿意。她想起陈远航昨日悄悄塞给她的字条:"你让机器时代看见了手的温度。"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刘寨人。中国作协会员,北京汉墨书画院高级院士。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认证作家。曾就读于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并参加作家进修班深造。七律《咏寒门志士·三首》荣获第五届“汉墨风雅兰亭杯”全国诗词文化大赛榜眼奖。同时有二十多篇诗词获专家评审金奖。其创作的军人题材诗词《郭养峰素怀》荣获全国第一届“战歌嘹亮-军魂永驻文学奖”一等奖;代表作《盲途疾行》荣获全国第十五届“墨海云帆杯文学奖”一等奖;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春笋杯”文学奖。
目前,已发表作品一万余篇,包括《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等诗词,以及《山狐泪》《独魂记》《麦田里的沉默》等近二百部长篇小说,多刊于都市头条及全国各大报刊平台。
自八十年代后期,又长期致力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的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来,撰有《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著,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该文集属内部资料,未完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步于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