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長民(旭日东升)读卫红春(蓝弘)《玉在椟中求善价》之我见
《玉在椟中求善价》
卫红春(蓝弘)
“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此乃贾雨村在士隐家口詀的两句诗。
单从字面直观理解,这个两句的意思是:玉在匣子里求卖一个好价钱,发钗在奁中等待时机出去。如果就此理解,那根本没有理解到诗的本意。
其实这里用了两个典故。有一次,子贡问孔子,如果你是一块玉,是标一个价来卖,还是觉得自己是无价之宝,不肯卖。孔子说,玉在匣子里,遇到真正能出好价钱的人我才卖。意思是孔子并不是要做一辈子隐士,而是等待有认识自己价值的明君,还是要出来做一番事情。
第二个典故是说有一个仙女送给汉武帝一个发釵,她把釵放到奁里。隔了两代之后,汉武帝的孙子打开奁子,釵不见了,化成一只白燕飞走了。是说等待时机到时,釵要变为一只仙鸟飞去。
知道了这两个典故,我们就能够理解到诗的意思是贾雨村借用这两个典故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等待腾飞的心境。
在诗中嵌了贾雨村的名字(“价”,谐音“贾”)、(“时飞”,贾雨村字“时飞”)。此诗的脂批写到:“表过黛玉,则紧接上宝钗。”“前用二玉合传,今用二宝合传,自是书中正眼。”
这是什么意思呢?这两句诗和宝、黛、钗有什么关系呢?其实大有关系。这里的“玉在椟中求善价”是写二玉,第一个玉指黛玉,“价”谐音“贾”谕宝玉,指宝黛,玉又谐音雨,意思是黛玉用其一生的泪水还神瑛侍者在青埂峰下用水浇灌自己债,对宝玉挚爱的心忠贞不渝。“钗于奁内待时飞”,釵指宝釵,意指宝钗在闺阁中等待自己的人生归宿。“于”谐音“玉”,指宝玉,因宝钗后来与宝玉成婚,因此此句用于二宝合传。
这两句诗明写贾雨村潦倒时不甘困境,等待腾飞的奸雄心境,暗喻宝黛、玉钗的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在第一回必须点出全书的中心关节。因为“时飞”是贾雨村的字,有人在探佚《红楼梦》时,通过这两句诗认为红楼梦后来是贾雨村和薛宝钗结合。当然这种论点只能是人们对《红楼梦》的一种解读,我们不可信以为真。
《玉钗何曾栖雨村:红楼诗谶的误读与正解》
赵長民(旭日东升)
“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这两句诗,恰似大观园里的海棠花签,表面风雅,内藏机锋。若将“时飞”直解为贾雨村,继而推论薛宝钗改嫁此君,无异于说林黛玉的眼泪是为北静王而流——荒唐得连怡红院的鹦鹉都要笑出声。
且看贾雨村吟诗时何等光景:葫芦庙破窗漏月,贫儒呵冻写凌云。此处用《论语·子罕》子贡问玉之典,正如脂批所言“借得通灵”,实为落魄书生自比韫椟之玉。更妙在“时飞”二字双关,既暗合其表字,又化用《洞冥记》玉钗化白燕的仙家典故。这种诗法,恰似曹雪芹在太虚幻境薄命司摆弄的镜像游戏——正面照见贾雨村的野心,翻转却映出宝黛钗三人的命运纠葛。
那些将“钗待时飞”坐实为薛贾联姻的探佚者,怕是忘了冷香丸的配方:宝钗的“藏愚守拙”哲学,岂会选择趋炎附势的贾雨村?且看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宝钗掣得“任是无情也动人”的牡丹签,其命运早与“长安公子”贾宝玉紧紧相系。若按索隐派的逻辑,莫非蘅芜苑的奇草仙藤,最终要攀附贾雨村那架枯藤?
更关键的破绽在《红楼梦》的意象体系:玉与钗从来都是宝玉生命的两极。黛玉还泪的神话对应“木石前盟”,宝钗金锁的谶语紧扣“金玉良缘”。甲戌本脂批明示“前用二玉合传,今用二宝合传”,若后四十回突然杀出“权奸夺钗”的戏码,岂不毁了曹公苦心经营的“怀金悼玉”主题?这好比在《桃花扇》结尾让李香君改嫁马士英,徒惹孔尚任泉下捶胸。
其实这两句诗最精妙处,在于构建了三重镜像:贾雨村的宦海沉浮、宝黛钗的情感迷局、作者自身的命运慨叹,共同在十四字中完成预叙。这种笔法,可比《史记·项羽本纪》中范增举玦示意的春秋笔法,又似《牡丹亭》里“柳梦梅”之名暗藏“柳梅逢春”的机锋。可惜某些索隐者只顾在字面刨根问底,反倒错过了曹雪芹埋在太虚幻境石牌坊下的真正钥匙——那副“假作真时真亦假”的对联,早在开篇就道尽了所有误读的根源。
2025年10月18日
乙巳蛇年八月廿七
编辑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