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班时刻:
曹德旺的智慧与宗庆后的遗憾
杂文随笔/李含辛
当曹德旺在福耀玻璃的公告中卸下董事长职务,将1700亿的接力棒交予55岁的长子曹晖时,这位80岁的“玻璃大王”用一句“退下去对福耀更有好处”,为十余年的交班计划画上句号。而远在杭州的宗庆后,却未能亲眼见证女儿宗馥莉接掌娃哈哈的平稳过渡——他的骤然离世,让这家饮料巨头至今仍在“去宗庆后化”的阵痛中挣扎。两代企业家的命运交织,恰似中国民企传承的镜像:一个以“渐进式交接”避开了内斗的暗礁,一个却因“意外交班”让帝国蒙上阴影。
曹德旺的“留一手”,藏在细节里。他不仅任命曹晖为董事长,更自封“终身荣誉董事长”,既保留了影响力,又为儿子铺平了道路。更关键的是,他提前十年布局:让曹晖从基层历练,到副董事长参与决策,再到接掌大权。这种“扶上马,送一程”的智慧,让曹晖的接班少了些仓促,多了些从容。反观宗庆后,七十高龄仍事必躬亲,女儿宗馥莉虽任总经理多年,却始终未能真正掌舵。当父辈的突然缺席,企业就像被抽走脊梁的巨人,管理层动荡、经销商观望,甚至连“宗庆后”三个字都成了需要刻意弱化的符号。
曹德旺的“留一手”,更藏在制度里。他深知“子承父业”的悖论:血缘是优势,也是隐患。曹晖的资历曾被质疑,但曹德旺用“他是曹德旺的儿子”化解了争议——这句话背后,是父亲对儿子“合法性”的背书,更是对团队“忠诚度”的考验。而娃哈哈的困境,恰恰暴露了“人治”的脆弱:宗庆后以个人魅力凝聚的团队,在失去核心后迅速分化。曹德旺的聪明在于,他让曹晖的接班成了“水到渠成”的自然选择,而非“强按牛头”的无奈之举。
两代人的故事,映照出中国民企传承的两种路径:一种是“曹德旺式”的未雨绸缪,用制度稀释血缘的争议;另一种是“宗庆后式”的临危受命,用个人魅力掩盖制度的缺失。曹德旺的退休,像一场精心排练的交响乐,每个音符都落在恰当的位置;而宗庆后的离世,却像突然中断的乐章,留下满地散落的乐谱。或许,真正的“留一手”不是权力,而是让企业从“创始人依赖”走向“制度依赖”的勇气。毕竟,再伟大的帝国,也终将归于平凡;而好的传承,是让平凡延续得更久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