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媒锐评:张忠信
“道不远人”,出自《中庸》的古老智慧,穿越千年仍具鲜活生命力;“诚信相待”,是镌刻在民族精神基因里的道德准则,更是当代社会运转的底层逻辑。当这八个字相遇,不仅是传统美德的现代回响,更道出了一个朴素真理:大道不在玄奥典籍中,不在遥远天际间,而在每个人待人接物的真诚里,在每一次信守承诺的行动中。
诚信,是个人立身的“通行证”。从“一诺千金”的季布,到“拾金不昧”的平凡路人,古往今来,诚信从未是高不可攀的道德标杆,而是普通人触手可及的行为选择。答应他人的事,哪怕再小也要尽力完成;与人交往时,哪怕再难也不欺瞒敷衍——正是这些细碎的“诚信瞬间”,构成了个人品格的基石,赢得了他人的信任与尊重。反之,若失却诚信,轻则失友,重则失信,最终会在社会交往中寸步难行。这恰是“道不远人”的生动注解:做人的正道,从不对人“摆架子”,只要心怀真诚、行守承诺,便是在践行人生大道。
诚信,是社会运行的“黏合剂”。市场经济本质是信用经济,从电商平台的“七天无理由退货”,到企业间的合同履约,从政务服务的“一诺千金”,到公共事务的公开透明,诚信是降低社会运行成本、维系社会秩序的关键。试想,若商家失信,消费者便会心存戒备;若政务失信,群众便会丧失信任;若人人失信,社会便会陷入猜忌与内耗。近年来,我国持续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对失信行为“亮剑”,为守信者“撑腰”,正是在以制度力量守护“诚信相待”的社会生态,让“道”的光芒照亮更多角落——原来,社会运行的正道,也从不脱离现实土壤,而是在每一次公平交易、每一次守信践诺中落地生根。
诚信,是民族复兴的“精神魂”。从“言必信,行必果”的文化传承,到“以诚立身、以信兴业”的时代倡导,诚信始终是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无论是科技创新中的“求真务实”,还是乡村振兴中的“一诺九鼎”,无论是国际交往中的“重信守诺”,还是民生服务中的“说到做到”,都需要以诚信为底色。当亿万人民将“诚信相待”融入日常,将“道不远人”化为行动,汇聚起的便是推动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这足以证明,民族发展的正道,从不需要“悬浮”的口号,而是在每个普通人的坚守与践行中,一步步走向光明。
“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诚信从来不是抽象的道德说教,而是具体的生活实践;大道也从来不是遥不可及的哲学概念,而是触手可及的行为准则。让我们从一句真诚的话语、一次如约的见面、一份守信的承诺做起,以“诚信相待”践行“人间正道”,让古老的智慧在新时代绽放新光芒,让诚信的种子在每个人心中生根发芽,共同书写一个更加真诚、更加温暖、更加有序的社会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