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万佛湖,最好拣一个秋冬之交的薄阴天气。那时节,山瘦了,水也静了,天地间褪尽了浮华,显出一种清癯的、略带寒意的本相来。湖水是沉沉的一泓寒色,并非刺骨的冰寒,而是那种浸透着山影与天光的、清冽的凉,像一块巨大而温润的青玉,静静地卧在群山的臂弯里。远处的山峦,轮廓便格外分明起来,一层叠着一层,淡青的后面藏着墨青的,都带着一种沉思的风度。天边的云,是暮云了,并不成片,只是这里一缕,那里一抹,悠悠地、懒懒地挂着,被将落未落的日光染上些许暖意的边,像是美人酒后脸上淡淡的酡红。这“一湖寒色”与“半山暮云”,一在人间,一在天边,一冷一暖,一实一虚,便凑成了一幅最相宜的图画。
沿着环湖的绿道走,三十公里的长卷便在脚下徐徐展开。路是蜿蜒的,依着山形,就着水势,毫不勉强。这时候,无论是缓步还是骑行,心思都会慢下来。道旁的树,叶子落了大半,疏疏的枝干伸向天空,像用焦墨画出的瘦硬的线条。偶有几株乌桕或枫香,还顽强地擎着些暗红或赭黄的叶子,在满眼的青灰底子上,成了最醒目的点缀。四季的景致,怕是要数这秋冬之交的最为蕴藉。它没有春的喧闹,夏的蓊郁,甚至也非深冬的肃杀,它只是收敛了,沉静了,将一切澎湃的情感都内化为一种悠长的、可供咀嚼的韵味。走着走着,仿佛自己也不是现代的游人了,而是古时一个赶考的书生,或是一个访友的隐士,在这山重水复之间,体味着行旅的孤寂与丰盈。
湖中的岛屿,是这画卷上最精妙的笔触。先去的是燕子岛。岛如其名,真像一只敛翅欲息的水燕,轻轻地泊在清寒的湖面上。岛上建有墨禅堂与李公麟馆。龙眠居士李公麟的画,我是见过的,那“不施丹青,而光彩动人”的白描,正与眼前这湖山的澹泊气息相通。坐在堂前,看一炉香,一缕烟,听檐下风铃的清响,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自己也成了一个散淡的人。百鸟园的鸟鸣,是这静寂里唯一的活泼,但那鸣声也是清亮的,并不搅扰这片安宁,反倒像在无边的静上,绣出了几朵灵动的小花。
周瑜岛便又是另一番气象了。一踏上岛,那风里仿佛都带着三国时江东的烟水气。毓瑾园、睿智园,一草一木都在讲述着那位儒将的少年风流。我想象着他“曲有误,周郎顾”的雅致,更神往他“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的从容。那点将台犹在,虽是新筑,立在上头,看湖风拂过,水波翻涌,也依稀能感到一丝当年的金戈铁马之气。最有趣的是那VR互动的项目,现代的科技,竟能将千年前的风云拉到眼前,让人恍惚间也成了历史的参与者,这倒是一种奇妙的古今融合了。
待到登上龙王岛,景致更为开阔。这岛确如一条盘龙,正从万顷碧波中昂首探出身子。沿着石阶上行,两旁的树木愈发苍古。山顶的龙王庙小小的,香火却似乎很盛,檐角挂着的铜铃在风里叮当作响,声音传得很远。站在这里俯瞰,万佛湖的千般模样,便尽收眼底了。那浩浩的烟波,那星星点点的岛屿,那如带环抱的远山,是一幅横展的巨画。而更悠远的,是脚下这片土地所承载的记忆。那新石器的遗址,就静静地躺在不远处。先民们也曾在此渔猎,在此生息,他们眼中的湖山,与今日我所见的,可有什么不同么?历史的层叠,就这样无声地压在心上,既厚重,又空灵。
还有那万佛石林的奇崛,左慈钓台的神秘,都只是匆匆一瞥,来不及细细探访了。传说那位汉末的异人,曾在此垂钓,他钓的是鱼,还是那虚无缥缈的仙缘呢?这已无从知晓了。只有那钓台,依旧伴着湖水,成了后人一个悠长的遐想。
暮色到底还是弥漫开了。湖上的寒色愈发浓重,山间的暮云也渐渐失了那暖的边,与青黛的山岚融成一片。该回去了。归途上,那“一湖寒色,半山暮云”的句子,总在心头萦绕。这一日的游历,见到的虽是具体的岛屿、堂馆与遗迹,但最终留在我心里的,却是一种抽象的、完整的意境。那是一种清寂的美,一种在繁华落尽后显现出的本真。它不咄咄逼人,只是静静地在那里,等着有缘人来,与它默然相对,心神交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