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兰剑-B计划”如火如荼的进行时,在马发寨还有一支部队也在夜以继日的进行模拟训练。
1986年7月2日,经中央军委批准,47集团军下达了代号为“34-1工程计划”的作战命令,由61师182团3营9连对敌55号高地进行拔点作战,总指挥为61师师长刘登云和政委张海阳,为了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前指为9连加强1个师防化喷火班,1个防化侦察组,师、团工兵各1个班,营炮兵连12个班。
55号阵地位于八里河东山正面约2公里,防守的越军为314师818团8营5连1排,周围有395、831、汉阳、小青山等阵地依托。与我前沿41号阵地隔沟对峙。相距仅1000米。前沿设有大量的防步兵雷场、竹签、铁丝网等障碍物,加之该地区地形复杂,植被茂密,是越军防御体系中的重要的支撑点。如果不清除这个威胁,对我防线的威胁实在太大。
在兰州军区参战之前,前期轮战部队对该阵地实施过几次打击,所以,驻守该阵地上越军警惕性非常高,夺取55号阵地,犹如虎口拔牙,难度极大。
7月18日至、月10日,3营9连在马发寨按照“警戒分队占领阵地、秘密接敌、偷袭并准备强攻、攻占表面阵地、搜剿打洞、抗反与撤离”六大项目进行了16次实弹预演及沙盘推演。
1986年10月17日,182团3营在马发寨召开出征誓师大会,云南前指总指挥马秉臣、47集团军等主要领导共1200余人参加了大会,182团团长彭勇将一面绣有“铁锤子突击队”的战旗授予突击队,勇士们喝过壮行酒,从驻训点向前沿阵地秘密开进,二线人员仍然像往常一样保持训练规律,以防被越军特工识破我作战意图。
10月19日凌晨3时,突击分队由34、40、41、44号阵地出发,通过工兵事先开辟的通路分两路秘密摸进,于10时15分占领了无名高地、3号高地、无名6号高地及其附近地域的突击出发阵地,做好了攻击准备。
12时正,我炮兵按预定计划开始对55号等高地实施重点炮击,越军随即作出反应,向我展开炮火反击,我无线电分队立即将越军的步炮协同网专用频率屏蔽。在炮火的掩护下,突击队于13时07分行进到距离55号高地堑壕60米处,高射机枪对敌395高地实施射击,火炮向纵深转移,佯攻队开始对55号侧翼的57号阵地展开佯攻,同时一直隐蔽待机的直瞄炮开火,摧毁越军的前沿工事、火力点、观察所,突击分队随即发起冲击,一举突入越军堑壕占领了表面阵地。
在战斗中,突击队长赵怡忠先后被炮弹和高射机枪打断了双臂,他当即任命3排长任长军接替指挥,自己则拖着重伤的身体继续战斗。
进攻左翼的7班沿55号高地顶部穿插至东侧,敌见势不妙,立即往3、4号洞收缩,当场被击毙5人,控制了制高点后,又击毙了3名越军,将敌人全部堵在3号、4号屯兵洞里。乘着爆炸的瞬间,突击队员尚武斌、药智平迅速靠近洞口,将3个5公斤炸药包投入敌洞内,随着巨大的爆炸声,洞内越军被全部歼灭了。
负责右翼进攻的突击队解决了敌人的6个火力点后,将1、2、5号敌洞全部炸毁。
13时30分,越军56号阵地约一个加强班的兵力沿交通壕向55号高地发起冲击,我后方两个炮兵连立即进行拦阻射击,突击队员在炮火的掩护下,依托有利地形对反扑的越军进行打击,激战10分钟,反扑的越军扔下7具尸体后灰溜溜地逃走了。
13时45分,突击队接到回撤命令,突然遭到越军周围三个高地的炮火压制,2号炮兵观察所发现情况后,立即报告指挥部,团指按照前线曳光弹指引的目标,当即令炮连对越军炮阵地实施压制射击,掩护突击分队撤退,赵怡忠在回撤的途中不幸遭敌空爆弹袭击,英勇牺牲。
19:15,突击队员终于撤回原出发阵地,自此“34-1工程计划”圆满完成。
在“34-1工程计划”战斗中,由49人组成的突击队摧毁敌55号阵地上屯兵洞4个,明暗火力点29个,全歼55号守敌,缴获各类枪支弹药一大批,炮兵在战斗中歼灭越军100多人,摧毁敌人的多个炮阵地、指挥所、工事、火力点。
这次出击选择在139师“兰剑-B计划”作战后的第5天,敌人万万没有想到我军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连续组织两次出击作战,当战斗打响后,我军监侦到前沿越军向上级反映电台缺电池、弹药未及时补充,影响作战能力的报告,说明我军的确打了敌人一个措手不及。
战斗于10月19日12时打响,至下午19:15,各作战部队圆满完成了预定的作战任务,撤回原阵地。赵怡忠、杨代宽、张晋康、赵恩化、陶克玉、藏曾林六位突击队员不幸牺牲另有12人光荣负伤,战后,9连被中央军委授予“攻坚英雄连”的光荣称号,赵怡忠一人杀敌40多人,最终将生命定格在25岁,被中央军委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的荣誉称号。徐向前元帅听了他的英雄事迹后亲笔题写了“赵怡忠烈士永垂不朽”。
杨登福2024年11月3日修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