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神儿
文/蓝烟
当古太酒厂的酒香漫过老酒海的藤条,醉了一众参观者的味蕾,卢文远主席的那个眼神儿,也悄悄在我心里烙下了印。古太酒厂坐落于宝鸡市眉县齐镇,历史可追溯至清道光二十七年。其酿造技艺由邓氏家族世代传承、薪火不息,不仅是拥有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白酒企业,产品更荣膺“中国历史文化名酒”等称号。
此行我是随团采风的作家,在座谈会之前,酒厂在古色古香的门前广场举行了热烈的欢迎仪式,眉县关心古太酒发展的贤达人士及爱心志愿者团队数十人参加,其时介绍我是未央作协监事长。随即我们参观了酒厂生产线及产品展示区。
那日座谈会的木桌铺满了古太酒的文史资料,间或精心准备的果盘香气飘飘,让初访的我们惊奇又惊喜。扫视周围,坐在同侧相隔几人的一位老先生注视我的眼神儿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相隔半年,那道无意中对视的目光,令我记忆犹新。
座谈会伊始,在古太酒第六代传承人邓跃前生动讲述古太酒的渊源和传承现状之后,大家轮流阅览桌上的资料。我从右到左,一一翻阅,拍了《关西重镇——眉县齐镇》一书中“商业重镇-汇通关西-齐家寨的工业-酒厂”篇章的 4 页图片发到作协的群里,随便在附近坐下。听大家三五成群自由讨论时,我下意识扫视周围,目光对视的一刻,发现有位老先生一直盯着我;甚至在我愕然地对视过去的时候,他坚定的目光依然没有回避,仍然直直地看过来。但见老先生头发花白,身着枣红色中式服装,领口扣到脖子根的细节,更显他身上的沉稳气度与文化底蕴。那眼神里分明充盈着某种欲言又止的情愫。念及此番一别,日后未必再有交集,加之彼此本就生疏,那份陌生感像层薄纱横在中间,我终究没主动上前打招呼。
直至嘉宾讲话环节,他代表眉县文化界致欢迎辞,我才知晓这位便是原眉县政协主席卢文远。老先生讲话时站姿挺拔,思维敏捷,声线洪亮,给人以学识渊博、阅历深厚的印象,尤其能感受到他对古太酒文化的满腔热忱,举手投足间尽显长者风范与文化传承者的气质。
活动归来,我负责撰写通讯稿,网上搜索眉县相关资料之后,更悉知卢文远的社会身份,远不止座谈会上的行政老领导形象。他历任眉县中学语文教师,县教研室教研员,眉县教育局副局长,眉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副主任、主任,眉县人民政府常务副县长,眉县张载文化研究会会长,原眉县政协主席、党组书记等,退休后致力于地方文化研究,在张载关学思想研究及推广方面卓有成效,主编或参与编撰了《关西重镇-眉县齐镇》《陕西省志-太白山志》《太白山丛书》《新史漫忆》《眉县历史文化丛书》等地方文化重要典籍,现任眉县老年大学校长、横渠书院特邀研究员、陕西省关学文化促进会顾问等。
无疑这老先生绝非寻常长者,堪称眉县文化的当代宝藏,再忆起当面凝视,我却因俗世顾虑终究未曾相识,竟从心中生出些许愧疚。
为摸清齐镇与古太酒的渊源,我特意在孔夫子旧书网寻到一本崭新的《关西重镇-眉县齐镇》,浅白色封皮上,“眉县齐镇”四字以正红为底、黑字镌刻,格外鲜明,右下角第一主编的位置赫然写着“卢文远”。读他写古镇新晖——“勤劳勇敢的齐镇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奋进,艰苦创业,谱写了一页又一页崭新的发展篇章,使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镇年年有变化,处处展新颜”,再观照我自己对故乡蓝田文化的热爱和所肩负的阶段性文化使命,忽然就懂了老先生字里行间的痴——原来我们都在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正创新,都在不遗余力地把散落民间的文化,往纸页上拢,往域外散。 也忽然想起那日的眼神儿,许是那时,他就从我的眼神里,读出了同一种执拗,同一种不舍。
当时他只知我是未央作协的监事长,不知我怀里揣着的还有古邑蓝田后生对地域文化的热衷、执着和无怨无悔,有白鹿原上关中民俗的零碎笔记,还有在老一辈文化人护佑下逐渐成长的赤子丹心。那眼神儿没有游移,不躲不闪,眼角的皱纹随目光轻轻展着,像老梅枝上绽出的新蕊。
现在想来,那道视线里裹着的哪里是普通的注视?分明是张载关学里“为天地立心”的执拗,是地方文化守护者“为往圣继绝学”的温软,活脱脱就是当代关学的影子,在他眼里落了脚。那目光,是溪水流过卵石,慢,却执着,把我这个异乡来的晚辈轻轻圈在一片专注里。
我的采风散文《古太酒的传承密码》完稿后发给邓跃前先生审阅,他说字里有酒香,可我总想起那道没躲闪的眼神儿,想起卢文远老先生鬓边的霜白,想起他讲话时沉稳的声响。
这份感触萦绕心怀,到中秋夜更浓成了错失的遗憾。
中秋连阴无月,却丝毫没有阻隔我对中秋的臆想。想那“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惬意,想那些一年来在我心中驻留的人和故事,忽然心里就有了皓月当空,圆圆的月亮升腾在浩瀚夜空,万家灯火在窗棂上拓出暖影。
我翻着半年前的采风笔记,一段段文字,一幅幅图影,一一掠过,可老先生的眼神儿却历历在目,深邃而悠远,像在耳边轻语,又像在心里提醒:该去眉县走一趟了,去横渠书院寻关学的根,去太白山下探文化的源,去见一见那个用目光传递传承的老先生。
想到此,竟又生出歉意来:我那日该递张名片的,该说蓝田亦是关学传承的兴盛之地,该在来眉县之前,就做做功课,带一些蓝田的文史资料,起码带几本内刊《滋水》来做文化交流,该主动上前支应老先生的注视,哪怕只是留下联系方式也好,就能给后续交流搭一座便桥。可我偏偏就做了沉默的听众,连句“想向您请教”都没敢说出口。
这半年来,那道眼神儿总在不经意间冒出来,像阳光,又像灯花,忽明忽暗。我总扪心自问:当时的不言不语,是不是错过了一场该有的相逢?是不是早该循着这眼神儿的指引,去眉县赴一次关于关学和太白山文化的叩问?
翻开《陕西省志·太白山志》第四篇-文化文物,综述中写到:“太白山历史悠久,张载关学、草药医学、民俗风情等特色地域文化内涵丰富精彩,古迹文物众多。本篇收存记载古诗词、楹联匾额188 首,民歌 135 首,小说、散文集、游记 129 部,影视剧、各类著作、画册、报刊 190 部,传说故事 93 个;古栈道、古遗迹、古墓葬、古建筑 161 处,其中列为全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8 处,山野可移动文物 3527 件。”可以想象,这些内容在太白山区域文化意义上无疑是熠熠生辉的一章。据《太白山志·后记》介绍,“文化文物”这一篇,正是卢文远老先生负责编撰的内容,我忽然萌生了一个大胆激进的想法——错过一回不怕,总好过让这份惦念在心里生了锈,让那道“提醒”的眼神儿落了空。
于是翻出古太酒传承人邓跃前的微信,想索要卢老先生的联系方式,又觉得还是突兀,便写下了这段故事。只想着把这眼神儿,这半年的牵念,都揉进字里。

(卢文远先生)
(作者注:半年前曾在古太酒厂与先生有一面之缘,后读先生编撰的《太白山志》,更叹服先生对地方文化的深耕之力,心中惦念日久,遂提笔记录这段心绪与对文化传承的思考。)
[作者简介]:瞿文华,笔名蓝烟,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西安市未央区作家协会监事长,兼任西安白鹿原文化研究院秘书长,现任陕西蓝田沐心阁文化社理事长,长期关注关中地域文化传承与关学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