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朴,原名宋永基,1938年生,从事过教育、文化工作,作品见诸于各报刊。现在退休赋闲,以文为乐。
二、雨落秋愁
(大山)
雨,压在秋的心上 (愁)
飘飘洒洒,织成灰色的网
苞米在囤里“唱黑头"
花生壳,裹着发霉的泥浆
老农的烟袋,抖落满地慌张
每道皱纹里,都积着未干的霜
今晨,好容易盼来了太阳
天没黑透,夜雨又漫过了墙
不依不饶,敲打破旧的窗
农民的脊梁,一下子弯成弓的形状
这没完没了的秋雨啊
把一年的盼头泡涨
赵峰,笔名大山,原泗水寻芳诗社副社长。原中国乡土诗人协会会员。喜爱文艺。喜欢诗歌,散文、曲艺、小戏剧等。曾有二十多篇作品发表于县、市、省级杂志或报纸上,曲艺(巧媳妇当家)(麦收前夜)(支农要知农),小戏(支农新曲)(渔塘捉奸)(夫妻商店)(瓜园记)皆参加过汇演,获县一等奖,市二等奖
文/ 王国强
秋雨绵绵大学行,王总送暖润耆龄。
卅册论语传古训,廿柄雨伞护晚晴。
已践仁心承圣道, 更将义举化商旌。
仰君高蹈知行者,万世师风励后生。
注: 乙巳年农历八月廿六日下午,万世之师知行学会王孝明会长冒着绵绵秋雨,来到泗水县老年大学,为文学班的学员捐赠30本《论语》诵读教材,同时还为20位学员每人赠送一把爱心雨伞。此次活动彰显了王总一以贯之的仁爱思想和公益善举,传承了企业家的儒商精神。
王国强,字子泰,号弘毅,本科学历,高级教师,济宁市作协会员,泗水县金庄镇北玉沟小学教师。被评为济宁市小学语文教学能手、国学经典教育导师,泗水县优秀教师、第二届文化之星、首届儒学讲堂名师等;获“孔孟之乡”最美教师提名奖。
四、 江苏王兴伦诗歌四首
A参加沭阳铭和医院采风活动获赠铭和酒
有幸身邻主席台,误工挂口怎应该?
细听因感师传道,久坐鲜观手托腮。
诗不如人当接受,酒皆免费莫疑猜。
老妻闻后露微笑,此聚算真划得来。
B参加宿迁市诗词协会沭阳铭和医院采风活
可见诚将患者牵,大夫久立病床前。
人员自是最精干,设备堪称真领先。
因有良方随手得,敢言疑症莫心煎。
远程问诊时开始,全国名家一线连。
C贺张汉乐先生《梅乐斋近体诗选集》出版
吟艺过人从未骄,时来诗海弄新潮。
杏林故事动情讲,商界真经着意描。
梅乐斋常奇句得,风骚范把古贤超。
羡君才胜三江水,愧我难能掬一瓢。
D为内侄撒床
糖复揣兜烟复争,亲朋笑闹到三更。
戳窗看你使全力,叫好听他挺大声。
莲子四周皆顾及,桂圆两侧互平衡。
花生特意多多撒,儿女祝能花着生。
文/徽音
两千多年前,有子一句“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为中国人的修身之道立下了根基。在今天,这份智慧依然是培育新时代栋梁的密钥,从个人修身到家庭和睦,再到国家担当,孝悌二字始终是不可动摇的起点。
修身当以孝悌为基。对父母的孝,是懂得感恩与责任;对兄弟的悌,是学会包容与协作。一个在家庭中能体贴父母辛劳、谦让手足的人,自然会在生活中常怀敬畏之心,不做逾越规矩之事。这份根植于心的善意与分寸感,是个人品德的“压舱石”,让成长之路行得正、走得稳,行的稳,才能走得远。为未来的每一步选择筑牢道德底线。
齐家,需靠孝悌凝聚。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孝悌则是维系家庭的“粘合剂”。当子女以孝待亲,父母以爱传家,兄弟姐妹互帮互助,家庭便会充满温暖与力量。这种在孝悌中滋养出的凝聚力,能让每个家庭成员都感受到归属感,进而将这份和谐的相处之道延伸到社会交往中,成为构建良好人际关系的起点,让“家”真正成为个人奋斗的后盾。
治国必以孝悌为壤。新时代的栋梁之材,不仅要有过硬的本领,更要有深厚的家国情怀。孝悌之情,正是家国情怀的源头——对家庭的责任,会自然升华为对社会、对国家的担当。一个懂得孝悌的人,会将对父母的感恩转化为服务人民的热忱,将对手足的包容转化为团结他人的胸襟。从孝亲敬长到爱岗敬业,从邻里互助到奉献社会,孝悌所蕴含的责任与仁爱,正是支撑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的精神底色。
有子的智慧穿越千年,依然闪耀着时代光芒。培育新时代栋梁,无需远求,只需从守护好心中的孝悌开始——让这份初心成为修身的准则、起家的纽带、治国的担当,方能成长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家国的有用之才。
王春,笔名/徽音,山东泗水人 、本科学历,山东省楹联协会会员,济宁市作协会员,泗水县作协会员。已发表《走进红页岩的视野》、《夜雨星辰》、《泗水之鼎》 等多篇散文、诗歌刊载于《山东文艺》、《鲁艺期刊》、《济宁作家网》、《齐鲁文坛公众号》、《中国青年诗歌公众号》、《中国草原菏泽头条》、《新长江文学公众号》等期刊、平台。《呦呦鹿鸣》、《夜雨星辰》 获得泗水县文学作品一等奖。
文/邵泽平
十月秋风掠过鲁中南田野,李白诗中的明月被洗得清亮。书橱里苏轼的词集泛着旧光,酒香缠着枝叶的清气,雁阵驮着蒹葭飞向南方,泥土下,沾着农耕方言的根须,正絮絮说着圣源大地的过往。
泗水地瓜要赶在霜降前藏进土里攒甜。圆滚滚的身子裹着朱砂红皮,剖开是羊脂玉似的芯,咬一口,李子的清冽混着蜜香在舌尖散开——这是泰沂余脉低山丘陵独有的味道。听村里老人讲,清初从山西迁来的祖辈,引泗河水浇活了薯苗,红瓤白肉的甘薯就这么在泗河畔扎了根。田埂上至今飘着老辈的念叨:“红薯没巧,插秧要早。”农民们弯着腰刨地瓜,刨出的哪里是瓜块?是《泗水县地方志》里记着的岁贡,是从乾隆年间的春薯田,到如今二十万亩沃野的金色盼头。
柳筐里的花生晒得油亮,饱满的壳上透着生长的印记。这片“中国花生之乡”的果仁,嚼着有山风的滋味,炸一盘能香透半条街。畦里的青萝卜脆生生立着,翡翠般的甜里带点微辣;白菜裹紧叶瓣,在霜里慢慢攒着冬日的香甜。打小就爱吃家里的炒白菜,如今退了休,炒上一盘,还是当年的味道。炊烟起时,粉条在锅里翻着花——泗水人把地瓜淀粉拉成细条,开水一焯就是“素鱼翅”,滑溜溜的筋道里,藏着泗河水的温润。用地瓜粉条做的“蚂蚁上树”,早成了泗水人的招牌菜,外来游客都爱点上一盘。
回村时刚到村口,就见老张的烤薯炉冒着热气,焦香顺着秋风往鼻子里钻。他攥着铁夹翻着地瓜,笑着说“今年的薯甜,你尝尝”,接过咬一口,烫得直哈气,甜意却顺着喉咙暖到心里。
老槐树的虬根盘在炉边,绕着泗水人这些年的日子—— 有苦有甜,更有地瓜给这片土地挣来的脸面。农家院里更热闹,乡亲们正分拣刚收的地瓜,大的装筐发往外地,小的留着做淀粉,手脚麻利地数着今年的收成。想起我干金融那阵,给村里放的贷款,看着地瓜从地里的“金疙瘩”变成产业链上的“香饽饽”,心里就敞亮。檐下削薯皮的老人,手里削着的是现在的甜,嘴里念叨的是解放初亩产二百斤的难,眼里却亮着如今亩产过万斤的喜。地瓜的味儿从没变过:大瓷缸里的淀粉白得像雪,街头烤薯的焦香飘得老远,一句“甜过小时候”的乡话,能让在外的游子忽然想起童年。这趟返乡,看着丰收的地瓜,心里念的还是当年缺吃少穿时,爹娘塞给我的那半块烤地瓜、一把炒花生
大雁的叫声落进新翻的田垄,月光照着泗水六十多种红薯的藤蔓,往土里扎得更实。块茎在地下悄悄长着,把磷和硒融进肉里。整理书橱时,苏轼的词集还是老样子,可泗水的秋风是新的——吹散了树叶,吹不散老槐树下的根;结了霜,冻不住地窖里等着出窖的地瓜。毕竟,泗水人凭着心劲儿和实在,总能把地里的收成,酿成咱山里人最踏实的日子。
邵泽平,山东省泗水县人,1965年生人,大学文化,山东省作协会员,中国金融作协会员,山东诗词协会会员,山东旅游摄影协会会员。 出版有诗集《泗河情韵》,散文集《大山放歌》《行走在山水间》,小说集《含笑的春风》,长篇小说《红红的山楂岭》。
本期制作人
张燕
图文编辑
刘友朋
《鲁源文苑诗歌散文楹联赏析》作者/鲁源文苑诗人
以上内容为用户自行编辑发布,如遇到版权等法律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官方客服,平台客服会第一时间配合处理,客服电话:18749415159(微信)、QQ:757700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