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山河赋
古国新生,旭日东升,万象启元。
望天安门下,旌旗猎猎;长安街上,鼓乐喧喧。
田埂追蝶,油灯缝补,稚子犹知家国安。
铜墙铸,赖钢枪铁马,守护人间。
熔炉岁月熔坚,引无数英雄竞着鞭。
看蘑菇云起,戈壁惊梦;
航母破浪,蓝海扬帆。玛旁雍错,红旗漫卷,独库公路雪映鞍。
初心在,问八旬老叟,能越千山。
我诞生于1949年的初夏,与新生的共和国共享黎明的曙光。老人们说我是"劈雷火命",这带着刚烈气息的命理之说,恰似我与祖国同频共振的生命轨迹——在时代的惊雷中淬炼,在岁月的熔炉里燃烧。八十载光阴荏苒,我亲历了一个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那些关于和平、守护与山河的记忆,早已熔铸成生命中最珍贵的印记。童年的记忆里没有枪林弹雨,只有母亲哼着歌谣在灯下缝补的温柔。当同龄人在课本上读到"烽火连三月"的诗句时,我正奔跑在公社的田埂上追逐蝴蝶。这种看似寻常的安宁,实则是无数军人用青春热血铸就的铜墙铁壁。记得1959年国庆十周年庆典,父亲带我挤在天安门广场的人潮中,当受阅部队迈着铿锵步伐通过观礼台时,他粗糙的手掌紧紧攥着我的小手:"娃你记住,这就是咱老百姓的靠山。"那时的我还不懂什么叫"钢铁长城",只看见士兵们帽檐下闪亮的眼神,像夜空中最亮的星。青年时代在工厂的轰鸣声中度过,车间墙上"保家卫国"的标语与机床的火花相映成趣。每当新闻里传来边境冲突的消息,厂里的退伍老兵们总会默默擦亮当年的军功章。他们说:"打仗离我们远吗?不远。只是有人把战场挡在了我们看不见的地方。"这种朴素的认知,让我在后来的岁月里格外关注国防建设: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蘑菇云,到辽宁舰入列时的汽笛长鸣;从戈壁滩上的导弹试验,到朱日和演习中的信息化方阵。这些跨越式发展的背后,是几代军人人拉肩扛的奋斗,是科研工作者青丝变白发的坚守。如今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已发展成为诸军兵种合成、具有一定现代化水平并加快向信息化迈进的强大军队,用实力守护着"没有战火"的幸福承诺。岁月染白了鬓发,却从未磨平心中的棱角。年过八旬的我依然保持着每年两次长途旅行的习惯,用布满皱纹的双手抚摸过泰山的摩崖石刻,在壶口瀑布边聆听过黄河的咆哮,于鼓浪屿的晨曦中眺望过台湾海峡。去年深秋,我独自登上了西藏那根拉山口,海拔5190米的寒风中,五星红旗在玛旁雍错湖畔猎猎作响。身边的年轻人惊讶于我的体力,我笑着指了指胸口:"这里装着整个中国,重量早就超过了海拔。"在新疆独库公路自驾时,偶遇修路的筑路官兵,他们黝黑的脸庞上挂着冰碴,却非要塞给我热乎乎的馕。那一刻,我忽然懂得:所谓"坚实长城",既在国境线上,也在每一条通往幸福的道路上。某次在海南博鳌论坛旧址参观,遇见一群来自战乱国家的青年。当他们得知我从未经历过战争时,眼中流露出的羡慕让我百感交集。是啊,我们这代"劈雷火命"的人,虽然名字带着硝烟味,却实实在在享受了和平的红利。这种红利不是凭空而来,它源于1950年跨过鸭绿江的"最可爱的人",源于1998年抗洪大堤上的血肉长城,源于新时代卫国戍边英雄们"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誓言。数据显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和平发展进程的大国,这在战乱频发的现代史上堪称奇迹。如今我依然保持着读报的习惯,每天清晨都会认真翻阅国防版的新闻。当看到"山东舰航母编队完成远海训练"的消息时,总会想起父亲当年在天安门广场说的话。这道由钢铁与青春筑成的长城,不仅守护着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也守护着470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而我,这位"劈雷火命"的共和国同龄人,将继续带着这份豪气,在赞美山河的旅途中前行。因为我知道,每一步坚实的足迹,都是对那些守护者最好的致敬;每一声由衷的赞叹,都是对和平岁月最深情的礼赞。
满江红·
八旬述怀
少岁闻雷,惊回首、山河正赤。田埂上、蝶追蜂舞,不知兵革。
父辈掌心传暖意,松花江畔观秋色。八十年、弹指一挥间,青丝白。
蘑菇云,戈壁魄;航母舰,深蓝脉。
那根拉山口,国旗如炙。独库冰碴凝汗血,博鳌热泪融今昔。向长空、再啸劈雷音,情难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