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中国航父”与伟大的爱国者,冯如早已成为民族复兴征程中熠熠生辉的精神坐标。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至21世纪初,黄汉纲、姜长英、陈应明、关中人等权威学者已为冯如研究奠定深厚基础,笔者自1979年起亦投身其中,此前撰写的《冯如研究之十九》在恩平史学界引发热烈反响。本文将聚焦一个独特视角——冯如与恩平话的羁绊,探寻乡音与航空先驱梦想的交织。
众所周知,冯如自12周岁离开故土时,始终浸润在标准恩平话语区——牛江镇杏圃村的乡音里,其家族世代生活于此,恩平话早已融入血脉。史料记载,冯如8岁时入读邻村莲塘的恩举书馆,执教的冯树义先生是土生土长的恩平人,授课与日常交流皆用恩平话。馆中所学,既有《三字经》《论语》《孟子》等清代私塾的经典启蒙读物,也包含珠算、信札写作等贴合生活的实用知识;课余之时,冯老先生常以恩平话讲述《三国演义》《封神榜》等章回小说的精彩片段。在这些乡音故事中,冯如对《封神榜》里两位飞人的对决情有独钟——辅佐商纣王的辛环与辅佐周武王的雷震子,于云端展开的空战场景,让年幼的他心驰神往。他并不纠结于商纣与周室的是非对错,也未将其仅仅视作古人对飞天的幻想,真正吸引他的,是“四翅在空中,风雷响冲”的壮阔画面。多年后,他仍能以纯正的恩平话,将这段飞人故事完整复述,乡音里藏着的,正是他对“翱翔天际”最初的向往。
童年时期的冯如,早已将对飞行的好奇付诸实践——制作风筝、放飞风筝是他最爱的游戏。他手制的风筝样式繁多,一次,他造出一只翼端呈椭圆形的巨型风筝,风筝边缘还各悬挂着一只小木桶。村民们见了纷纷摇头,觉得这是孩童的胡闹,没人相信风筝能吊起木桶。冯如却胸有成竹,带着风筝来到村东空地:他让一个孩子手持系着绳索的风筝,站到十余丈外,自己紧握绳索另一端,一声清脆的“放!”脱口而出。那孩子顺势将风筝向上一抛,冯如拽着绳索轻轻一扬,又迎着风快步奔走,巨型风筝便如展翅的巨鸟般腾空而起,两只小木桶随之飞上高空,最终升至近百米处。这件事很快成了莲岗堡的奇闻,传遍乡野,也让人们看到了这个恩平少年身上“敢想敢做”的特质。
恩平话隶属于粤语次方言“四邑话”,后者主要通行于广东省江门市的蓬江区、江海区、新会区及台山、开平、恩平三市,鹤山市大部分区域亦有使用。恩平话既保留四邑话“声调丰富、语音独特、词汇与语法自成体系”的典型特征,内部又细分为北片、中部、南片三大方言区,存在微妙差异。以常用词“想”为例,其基础含义与普通话“希望”一致,但在恩平话中更添一层特殊用法——可表示“某事很可能发生”或“即将发生”,无论是否符合主观意愿,近似“要”或“将要”的语义。如“冇佬想”意为“没人要”,“我可能想感冒”即“我可能将要感冒了”,“想落水”便是“将要下雨”。正是带着这样一口鲜活的恩平腔,少年冯如踏上了远赴重洋的旅程。

恩平话研究专家唐立契耐心地向公众示范、讲解恩平发音
2024年出版的纪实小说《翱翔云端的风筝》,亦勾勒过冯如少年时的心境:彼时他虽身处乡间,却常能听闻归国华侨讲述外国科学进步、实业兴旺的见闻,一颗“赴外学习、谋生增识”的种子悄然萌发。读书时,当读到《论语》中“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他却常常流露出不以为然的神色,有时甚至故意将这句话念作“父母在,得远游”——乡音里的叛逆,藏着他渴望冲破束缚、探索世界的决心。
1895年,腐朽的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被迫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澎湖列岛,赔偿白银二万万两。中华民族的危机空前加深,百姓生活愈发困顿,冯如家中也难以再供他继续读书。恰逢此时,冯如伯母的弟弟——一位在旧金山做小本生意的华侨回乡省亲,冯如征得父母同意后,决定随其前往旧金山,终于实现了“父母在,得远游”的夙愿,那年他年仅12岁。
抵达旧金山后,在亲友的帮助与引荐下,冯如日间在当地耶稣教纲纪慎会做童工,夜晚则前往英文补习学校学习。初到异国,他亲眼目睹了处于上升期的资本主义社会风貌,接触到此前从未见过的先进机器与技术,内心深受触动。他曾坦言:“国家之富强,由于工艺发达,而工艺发达,必有赖于机器。今中国贫弱极矣,非学习机器不足以助工艺之发达。”正是这份家国情怀,支撑着他发愤苦读英文,为日后钻研机器制造打下基础。尽管史料未详细记载他此时的语言交流场景,但可以想见,初学说英语的冯如,口中定带着鲜明的恩平话腔调。
今年83岁的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吴绍吟,是恩平话研究领域的权威学者。他在10月18日与笔者的电话沟通中提到:“恩平建县之始便有文献记载,恩平话已有千余年历史,作为粤语分支,它既异于广州话,也与台山、开平、新会的方言有所区别。这份历史积淀让它极具生命力,很难被轻易消解。”因此,恩平人说恩平话本是自然之事;而冯如在拉美研究飞机制造期间,周边多是台山、开平、恩平的同乡,日常用恩平话或四邑话交流,亦在情理之中。当然,为了更顺畅地沟通,使用普通话或在国外使用英语,是人们的普遍选择。但笔者想强调的是:在推广普通话与英语、拥抱多元交流的同时,不应忽视或抹除地方方言——乡音是中华文化的活态载体,是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更藏着像冯如这样的先辈,最初逐梦时的温度。
冯创志,曾任恩平报社社长、总编辑,恩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恩平市贸易局长,恩平市外经贸局长,恩平市发改局长。退休后至今被聘为中央和省驻江门记者协会高级顾问;恩平市红色文化研究会会长,恩平市冯如文化研究会创会第一副会长。2015年被中国创新管理研究院聘为客座教授;国内多家主流媒体专栏撰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