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挑战崇山的痕迹
——记2025年随行川师大重走成昆线
西南民族大学哲学学院2024级
本科生 罗一柯

2025年7月12日至16日,我有幸得刘畅老师推荐,跟随四川师范大学蔡教授一行人开启一段为期五日的重走成昆线的特殊游行。此行感悟良多,此作简略抒发。
轨印成昆 彝路温情
我的重走成昆线之始是一首《卡莎莎》,歌里这样唱:“铁路修到凉山下,彝家的心里乐开了花……千言万语说不尽,只有一句心里话……”起初在临行前的会议室里初唱这首歌是没有什么感情的。但当我们在德昌县南山实验学校唱起它、在“成昆铁路与凉山的发展”研讨会暨《四川铁路史》新书发布会上高歌它、在乐山市金口河区铁道兵博物馆唱响它,“彝路通达,畅行成昆”的意义在此过程中渐渐明晰。
我们顺着老成昆线的筋骨脉络的一段前行,在钢轨延展处,彝族乡亲的脚步踏响生活热望,学子的课本藏着对广阔世界的憧憬,大凉山农产的芬芳循着车厢漫向远方。金沙村里,我们听老村民娓娓道来当年铁道兵修建成昆线的故事,是的,老一辈铁道兵与彝族乡亲的感情无法用语言叙述,无法用脚步丈量。这份深似海的感情由蜿蜒曲折的铁路线连接,隽永流传。
“彝路通达,畅行成昆”,是车轮碾过岁月的承诺。且观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内,彝绣纹样与书页光影交织;且听乐山市沙湾区轸溪火车站站台上,许文科烈士英魂不朽同汽笛长鸣和鸣。“重走成昆线,传承铁兵魂”,在五日的行程中,我渐渐理解了蔡老作为一名老铁道兵深植成昆线的坚守情怀,以悠悠慢旅守护人间烟火,用岁岁相伴兑现对大山的允诺。十六年重走成昆线的坚守让每一次启程,都成为通往辽阔天地的温暖注脚。
铁兵战士 志在四方
成昆铁路,这条穿越崇山峻岭、横跨江河湖海的铁路线,不仅是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一座丰碑,更是连接西南地区与全国各地的重要交通纽带。它见证了无数铁道兵战士和工人们的血泪,更承载着西南地区彝汉人民的希望与梦想。成昆铁路的修建历程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面对地势险峻、气候恶劣的自然条件,建设者们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关。他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用智慧和汗水铺就了这条通往幸福的道路。在蔡老一路的亲身讲述中,我在这样一位鸿儒硕学的老人眼中看到了曾经意气风发的年轻铁道兵坚毅果敢的身影。
成昆铁路,是铁道兵战士用生命与热血铸就的奇迹。金沙江里怒吼着的滔滔江水、桀骜不驯的陡峭山峦无不显示着这片土地的不可征服。但在三十万建设者的无畏勇气与坚韧勇敢下,一条“天路”将大山劈开……几千条年轻的生命如璀璨流星,在成昆铁路划出最悲壮绚烂的轨迹。每一条铁轨下铺着他们的血肉之躯,每一个隧道里回荡着他们的英魂。这条被联合国誉为二十世纪人类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迹之一的铁路承载着铁道兵战士用生命铸就的中华民族勇往直前的精神传承。
成昆铁路,是蔡老沐雨栉风、亲身参与建设的铁路线。在德昌县烈士陵园,蔡老真切的祭奠无不使在场师生动容。曾经并肩作战的战友如今长眠,曾经共苦携手共创的盛世图景如今却不能同甘……这份情感我们万不能感同身受,但我们却可以将铁道兵战士的精神传承下去。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这份志向足以支撑一个民族崛起。
蔡教授在学术方面玄圃积玉、鸿儒硕学,弦歌不辍。作为一名老铁道兵,怀瑾握瑜,嘉言懿行,不忘初心。同行老师、同学无不为蔡教授的精神所感染,我从蔡教授身上见识到真正的学者风骨。
通过此次“重走成昆路,传承铁兵魂”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我深刻感悟到铁道兵战士们那种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他们不仅修建了一条铁路,更铸就了一种精神,一种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精神。这种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前行,成为我不断追求进步的动力源泉。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时刻铭记这次重走成昆线的经历,将铁道兵战士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学术研究与日常生活中坚持发扬斗争精神,铭记蔡老的教诲,期待下次与成昆线再重逢。

作者罗一柯 西南民族大学哲学学院2024级本科生
责编:槛外人 2025-10-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