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长渠今昔作者陈汉临
在武汉市洪山区青菱街(原青菱公社、青菱乡)有一条贯穿东西的十里长渠。四十余载光阴,在这条十里长渠里静静流淌。
1978年的那个秋冬,青菱公社的空气里该是怎样一种炽热?长江与青菱湖、野湖沉默地见证着,沿岸十个大队的男女老幼,从横堤村到建阳村,用最原始的工具——铁锹、扁担、箢箕,在土地上划下了一道深痕。四十米宽,十米深,这是公社党委的决心,更是无数双布满老茧的手在旱涝交迫中逼出的生路。当时的党委书记陈远友日夜坚守在十里长渠建没指挥部,大部分机关干部坚守一线,不分白昼,不分周末。广大的社员们汗水混着泥土,号子声震落星辰,一个秋冬的奋战,换来了这条生命之脉的贯通。那时的长渠,是生存的图腾,每一寸泥土里都埋着对风调雨顺最朴素的祈愿。
长渠初成,旱魔低头,涝怪匿迹。清清渠水如甘泉,浸润着曾经干裂的田垄,也带走了积年的水患。随后架起的桥梁、启闭的涵闸,如同在这条动脉上安放的精密阀门,调节着这片土地的呼吸与脉搏。沿岸的田地,从此可以安心地孕育稻菽千重。那时的长渠,是功能性的,是生产斗争的丰碑,它匍匐在大地上,沉默而有力,其价值全在于“用”。人们从它身边走过,眼里是感激,心里是安稳。
时代的洪流,终究漫过了田埂。推土机的轰鸣取代了耕牛的哞叫,工业园区与住宅楼群如雨后春笋,在原野上拔节生长。土地被征用,村庄变了模样,但长渠,这位昔日的功臣,并未被遗忘,反而迎来了另一种新生。
它被拓宽、加深,水泥块为它镶上了坚固的铠甲。曾经土石裸露的斜坡,如今被整齐的护坡守卫;曾经仅为通行的渠岸,铺就了蜿蜒的人行道,栽上了四季常绿的树木。水波依旧,却不再只为灌溉而奔忙;桥梁仍在,却更多承载了闲适的脚步。
如今,我漫步在这景观化的长渠边。水面倒映着蓝天与高楼,晚风拂过树梢,带来草木的清新。散步的老人、奔跑的孩童、依偎的情侣,他们的欢声笑语,与渠水的潺潺声交织成一曲安宁的生活乐章。长渠从一道坚毅的“生存线”,悄然化作一条柔软的“生活线”。它收纳着新时代的倒影,也沉淀着旧时光的记忆。
昔日的长渠,是写在土地上一行抗争天灾的壮烈史诗;今天的长渠,是刻在城市里一首咏叹岁月静好的抒情小诗。从保障生存到点缀生活,十里长渠的变迁,恰如我们这片土地上无数故事的缩影——那些曾为温饱而战的艰辛,最终都化为了追求更美好生活的底气与从容。
10月17日写于青菱湖畔
陈汉临,男,,现年68岁,正处级退休干部,现为武汉市书协会员,曾在报刊发表过报告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