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切怀念杨振宁先生
姜 祚 正
一九九四年的六月七日,我与杨振宁先生有一面之缘。
那时我应邀在屈原故里秭归,为游人作趣诗,写指书。
杨先生对作趣诗,写指书,很感兴趣,并请我为他和多位随行名人名家,作诗写字,对我鼓励有加。至今言犹在耳。
哪知今晨噩耗传来,这位科学巨人,世界伟人,已是驾鹤西归!闻之不禁悲从中来,使我不禁想起那段没齿不忘的往事:
长江三峡中之西陵峡,风光秀丽,举世闻名;西陵峡中的两位古人,也是举世闻名。
一位是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王昭君。昭君和番,使汉䝉两大民族,六十年刀枪入库,马放南山;
另一位是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诗祖,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西陵峡的长江北岸,便是秭归归州。归州的屈原沱上,建有屈原祠.。北行二十里.。便是屈原的诞生地乐平里。
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覌相互辉映,交通方便,因而这里成了旅游圣地。
改革开放,旅游兴起。乘着舒适的游船,来此观光瞻仰的中外游客,络绎不绝。
旅游公司在江边的趸船。供游船停靠,作演出大厅。
一九九四年,我退休。这时秭归旅游公司找上门来,请我再度出山,为他们演出来点花招。
在十二个演出节目中,有个互动节目叫“抢凳子”。
五把椅子,六人去”抢.”。鼓声一响,六人围着椅子转;鼓声一停,六人抢坐。凳少人多,每轮淘汰一人。经五轮抢夺,坐上最后一把凳子的是冠军。
给冠军的奖品,就是我现场表演的两项绝活:
作嵌字诗不用稿
指头写字不用笔
.诗的题目,由客人现场擬定。或眼前事物,或吉祥成语,更多人选择的,是以一人姓名,或夫妻二人姓名为题,作诗,指书,时间为四分钟。
.
一九九五年的六月七日,照例演出。抡凳子的冠军叫龙伟。他要以姓名作诗。
我把“龙伟赏歌”写成藏头诗相赠:
龙腾虎跃万里舟
伟人三峡来探幽
赏景夜泊归州渡
歌如潮湧月如钩
龙伟先生上台领奖品,先是夸我几句,”果然是作诗不用稿,写字不用笔。又快又好,有些神奇!”
”不过”,他话锋一转。
“伟人三峡来探幽”,这句不适用於我,因为我不是伟人。”
接着他又说,“如果说伟人,今天真的有一位伟人,名闻全球。他就是世界上公认的五大科学家中的一位”。
他用手指向前排的一位长者:“伟人就是这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教授!”
这时,杨先生春风满面,站起来向观众拱手。顿时满厅活跃,掌声如雷。
龙伟又指向杨先生身旁的一位女士:“还有杨教授的夫人杜致礼女士”!(抗日名将杜聿明将军之女)
杜致礼也连忙站了起来,向四周连连作揖,表示感谢。也是长时间的掌声。
演出结束后,龙先生同杨先生等向我的创作台走来。我和姜先成立刻迎了上去,请杨先生和龙先生多多指教。
有客人介绍,冠军龙伟先生,是四川大学副校长。
龙先生说“杨教授很喜欢姜先生绝活,请为杨教授夫妻名合写一张”。
我说“我这是雕虫小技,文字游戏。我就献丑了”。
这一张,我將“振宁致礼”四字斜藏在诗中:
振聋发瞆自有因
民宁国富人归心
招贤致士恋故土
知书识礼抵万金。
杨先生说:“真的啊,你这人的头脑比电脑还快呢。了不起,了不起。谢谢,谢谢!”
杨先生又说,“,嵌字诗,要功㡳。有特色,有特色!给我这位朋友也写一张!”
.
杨先生说的这位位朋友,名叫彭炳忠,四川大学的党委副书记。
我读过小说《红岩》。彭炳忠是《红岩》中革命烈士彭咏梧和江姐(江竹筠)之子。
这首诗也是把“彭炳忠歌”四字斜藏的:
彭祖寿高八百秋
彪炳史册传九州
义胆忠肝后人继
正气浩歌冲斗牛
写完,杨先生等又鼓了掌。
接着杨先生又把身边的一对伉俪作了介绍,他们是香港著名企业家,刘永龄先生和他的夫人纪辉娇女士。
并说,此行是应他们之邀而来的。他们也喜欢你的诗。
杨先生说完,我立即將“永龄辉娇”四字写成藏头诗:.
永留英名凌烟台
龄高业伟德在怀
辉煌业绩有贤助
娇媛亦是济世才
刚写完,刘永年先生身边的两位青年年,一男一女,气宇不凡,也要写。
男士叫刘纪明,女士叫刘纪红。看名字就可知道,他们是刘先生的公子和千金。
这一张是这样写的:.
刘邦兴汉四百年,
家风优良世代延
双星升起耀香港,
纪明纪红两俊贤。
这时,客人们发現我的创作台旁,挂有三种奇趣诗。
回文七绝《神女峰》,
神智体七绝《三国演义》,
轱辘体七律《屈原颂》。
对这些技巧性较强,且又入律的奇趣诗,客人们.更是贊不绝口,我便將三体奇趣诗取下相赠。
.
写完之后,杨先生等邀我上游船,到他住的套间品茶,嘘寒问暖,谈古论今。
杜致礼女士一边为我们削苹果,一边夸这里出人才,“出了屈原,又出了王昭君。“
我说“聂华苓也诞生在附近。她母亲是三斗坪人,她出生在三斗坪。隔这里约二十里。”
谈到聂华苓,大家兴趣更高了。
于是我讲起一九八六年六月,聂华苓和其弟聂华桐,在重庆文联主席黄济人陪同下,来三斗坪寻根,我全程陪同,以及和聂华苓有诗词书信往来等情况。
.
杨先生对聂氏姊弟也是赞.不绝口:“聂华苓的“国际写作计划”了不起啊。几十个国家的三百多位作家联名写信,建议把诺贝尔和平奨授予她。华桐也是科学家中很有成就的人”等等。
半小时后,我向杨先生等告别。刚走向趸船创作台时。还有两位等我写诗。
原来,这两位也是陪同杨先生来的客人。
一位是香港科技大学教授许为厚。另一位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力学研究所所长张涵信,
许教授的诗是以“为厚教授”作藏头;
为学敢为天下先
厚德载物化三千
教坛设在杏坛里
授业解惑学有淵.
张院士的诗是以“涵信院士”作藏头;
.
涵海胸宽友兼师
信陵捕鷂趣若斯
院中栋梁高千丈
士子己登绝顶枝.
写完后,我同先成回到住处。己是六月八日凌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