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讯(首席全媒体运营师李贵民)近日,济南市政协“非遗里的济南”月度商量座谈会隆重举行。活动现场,龙山黑陶制作技艺传承人、黑陶大师刘德功作为济南非遗传承人群体代表,分享了与四千多年龙山黑陶文化交织的半生感悟,从“活态历史”“活水产业”两大维度解读非遗价值,并提出三点具体建议,为新时代济南非遗保护传承建言献策。
刘德功直言,非遗是融入城市血脉的“活态”历史,这在龙山黑陶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作为济南史前文明的载体,龙山黑陶中“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声如罄”的蛋壳陶,是龙山文化高度发达的实证,更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物证。从选土、陈腐、练泥到拉坯、雕刻、烧制,十几道工序凝结着先民对材料、火候和造型的极致理解,“传承这项技艺,就是与千年先民跨越时空对话,延续城市文化基因”。他强调,保护非遗绝非守护孤立技艺,而是守住济南的历史文脉、集体记忆,守住城市的“根”与“魂”。
在刘德功看来,非遗更是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活水”产业,绝非博物馆里的“木乃伊”。他结合自身实践提出“两条腿走路”理念:一条腿坚守核心技艺,确保文脉纯正;另一条腿大胆创新,将龙山黑陶古典美学与现代需求结合。如今,茶器、香器、文创礼品等兼具实用与艺术感的黑陶产品,让古老技艺从展柜走入书房、茶室。同时,通过创办企业,他推动黑陶从“作品”变为“产品”,既让传承人获得体面收入、吸引年轻人加入,也让黑陶成为流动的济南文化名片,为文旅融合、乡村振兴注入动力。
针对新时代非遗保护传承,刘德功结合困惑与探索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推动“非遗+产业”深度融合,建议设立市级非遗产品创新研发与市场推广基金,破解传承人“会做不会卖”的市场困境;二是构建“非遗+教育”体系化合作,推动非遗融入大中小学研学和职业教育,建立“非遗传承人驻校”制度,借高校力量注入现代活力;三是打造“非遗+空间”集聚化展示,规划建设济南非遗活态传承展示中心或特色街区,形成“一站式”体验集群,提升整体品牌效应。
此次座谈会以“非遗里的济南”为核心,搭建起传承人与城市发展的对话桥梁,为济南非遗从“活起来”到“火起来”凝聚了新思路、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