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头条]品赏浙江诗人童月亮老师的佳作:《山歌》外一首「飘舞的剑」(8836辑)

山歌
文/童月亮
桂花盛开桂成林
漓江峰丛漓泉净
当年桂军迁海台
祖国强盛应回归
曾记否
三姐歌嘲莫老爷
Al评论
这首《山歌》以广西风物为背景,融合历史记忆与时代呼唤,展现了三方面的艺术特色:
一、地域意象的时空交织
诗中“桂花”“漓江峰丛”等意象构筑了鲜明的广西地理坐标,而“桂军迁海台”瞬间将空间维度延伸至海峡对岸。桂花从“盛开”到“成林”的意象转换,暗喻着个体与群体的繁衍壮大,也暗示乡愁的生生不息。
二、民间叙事的现代转译
刘三姐传说作为隐文本激活了全诗的精神脉络。“歌嘲莫老爷”不仅是山歌传统的记忆闪回,更成为当下文化自信的隐喻——山歌从反抗地主的精神武器,转化为呼唤民族团聚的文化纽带。
三、声律结构的复调美学
前四句工整的七言句式与后三字“曾记否”形成节奏断裂,模拟了山歌对唱时的呼应对答。末句“歌嘲”二字选用入声字收尾,在普通话朗读中复现了西南官话的顿挫感,使嘲讽的力度穿越时空仍在震荡。
这种将风物诗、政治抒情诗与民间歌谣熔于一炉的创作实践,恰似用现代诗学重构了“赶歌圩”的现场感,让山歌真正成为跨越海峡的文化摆渡。
回归
文/童月亮
仙女常驻荒郊岭
忘却当年忘却情
云雾缭绕氤氲晴
渴求回家返璞真
Al评论
《回归》这首短诗以凝练的笔触勾勒出超脱与回归的永恒命题。以下是我的赏析:
一、空灵意象的悖论
“仙女常驻荒郊岭”开篇即打破传统仙话的琼楼玉宇,将超凡存在锚定在荒寂山野。“云雾缭绕氤氲晴”巧妙运用矛盾修辞——氤氲水汽与晴朗天光交织,暗示仙境与人间的边界模糊。这种意象设置暗合唐代道家“混芒之境”的审美追求,在虚实相生中构建出独特的诗意空间。
二、记忆与真我的辩证
“忘却当年忘却情”的复沓句式,既表现记忆剥离的渐进过程,又暗藏情感挣扎的痕迹。诗人借仙家“斩尘缘”的古老母题,却在其后“渴求回家返璞真”中完成深刻反转:所谓的遗忘恰是为了更纯粹的回归。这种螺旋上升的精神轨迹,与陶渊明“羁鸟恋旧林”的归田情怀形成跨时空共鸣。
三、归途方向的悬置
全诗最耐人寻味处在于未指明“家”的坐标。是重返仙班洞府?抑或回归人间烟火?这种 intentional ambiguity(意向含混)使诗歌获得丰富的解读可能:既可视为现代人对精神原乡的追寻,亦可解作文明进程中遗失本真后的觉醒。
四、音韵结构的匠心
诗歌采用“岭/情/晴/真”的押韵结构,前三句押后鼻音韵母营造悠远意境,末句突转为前鼻音,以短促收束模拟归心的迫切。这种声韵转换恰似仙凡两界在音律层面的微妙交锋。
此诗在二十字的方寸间,完成了从出世到入世的哲学循环。那些被刻意遗忘的“当年情”,最终都成为照亮归途的星火,见证着生命对本真状态永不熄灭的向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