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头条]品赏贵州作家刘应举老师的佳作《晨间寄语738》「飘舞的剑」(8840辑)

晨间寄语
早年,由于文化生活的贫乏,读书人“读”的书自然要多些。所谓文化人,自然也被普通人羡慕。读到中学,知识“分子”的头衔自然也开始被冠名。解放初期有小学毕业就叫文化人,中学生可不得了,单位上拿当宝贝。
读书人在不知不觉中被社会推向一个阶梯,受到倾慕。而老师——先生则倍受推崇、尊重。大凡进入这样的阶段,社会在进步、人们思想活跃、且中兴与繁荣自然也同步向前。
曾几何时,读书人引以为豪的,无疑是被人问道:师从何人、启萌何处、业于何地?即便名不见经传,至少,也是有了出处。人生,学而知之也。
我从一年级读到小学毕业,班主任是个有思想的人。据说她对校安排当班主任提出来的唯一要求,就是从一年级把这个班的学生教到毕业。我很幸运,是她师范毕业后,从一年级教到毕业的、第一个班的学生。
班主任是语文老师,我很受影响,写过一篇作文体会,写了班主任。老人家现在86岁了,每每相遇,我总要陪她走上一截子路,像母子般的对话,家长里短。他看了我写的《晨间寄语》,说是写了人间烟火,我以为贴切。所以我写好后,天天都发给她。偶尔,她说眼睛不好了,但我发到群里,自然少不了要发给老人家。
上中当后,有了两位语文老师,一位北京人,一位出自本土。北京老师感情丰富、也细腻。印象最深的,是听他讲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唐月色》。当他朗读到: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此时,老师抬头望向窗外,仿佛沉浸在诗情画意般,把我们引向全神贯注。
那个年代,我们有个误判,以为北京话就是普通话,而实际上,普通话只是取其音。彼时的小城,有几个说得好普通话的?能够听到老师用北京话动情的朗诵《荷唐月色》,真的是一种享受。老师在轻漫而节奏的语气中,接着道: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老师在抒发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声中,深情地: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老师有自己的遭遇,似乎在触景生情中释怀,我们看到老眼里透着晶莹的泪光……
另一位老师毕业省内一所著名高校,现在叫985。讲课时书本与双眼离得近,可能与其近视度有关。从进教室就不停地讲,讲到下课,拿着带来的书本就走。下一节课,一如既往。老话讲,没有一瓶水,哪来的半罐倒?大概,老师是想把自己的所学,一股脑地、全部倒给我们吧!
可能,当人们把所有的物事对等起来考虑时,方觉干什么都不容易。业精于勤,荒于嬉,为人师表,更不易。
这位老师的进进出出,似乎只以钟声为档,以课为语,其他的,与己无关?所以有同学私下里给他取了个雅号——书呆子。那年月,学生敢造反。但被称“书呆子”,想是有了敬畏?
人这一辈子,学得进来,拿得出去,或叫业?但我知道,拿不出去,则叫废。活到老学到,都老方知学得少,学多学少有原因,凡事用心就好。
人这一生还被情所困。离开学校那么多年,退休歇下来,住事绵绵,我们有过有了还有,诸多情愫。除开家庭的亲情,同学友人师生,占据了我们多少情怀?小学时听老师的话比听妈妈的管用,上中学时为走向社会打基础。我们虽然身处动荡,但是如若没有老师们走进教室就灌,能灌多少是多少,这其中的多少是多少,难到不是后来的可期?!大概率,还成就了一番改革开放吧……
所有的学来与情愫,还原、且记住!也在展望……
此篇,又在忆起里。不好意思,写长了,耽误看官宝贵时间,这厢有礼了[抱拳][抱拳][抱拳][爱心][爱心][爱心][握手][握手][握手]!
新的一天,早安!
2025.10.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