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富有老师《心语如歌》:见赤子心,念同行路
李明军
今日参加富有老师《心语如歌》出版发行仪式,捧着这本墨香四溢的评论集,指尖划过书页间对松原作家诗歌与散文的点评文字,心中既有对一位农民作家“田埂与纸笔双耕耘”的敬佩,更有对侯玉田教授“倾囊相助传温情”的动容——而这两份赤诚,恰与我从事新闻编辑三十余年、出版六部著作仍未放下的“为文为人”初心,深深共鸣。
认识富有老师,早闻他“脚踩泥土写春秋”的故事:一边侍弄稻田、扎根乡土,把农村的烟火气、农民的心声装进心里,连温家宝总理到松原调研时,都愿与他在炕头盘腿而坐,听他讲最真实的农村事;一边握笔不辍,在文学领域默默耕耘,不仅自己写得一手好文字,更把大量时间花在了研读同行的诗歌与散文上。这份“不恋名利、只问热爱”的执着,让我想起自己的创作与编辑生涯:我从1996年进报社当编辑,到2020年疫情期间仍坚守一线采访,那时我沉到采油厂的生产一线,蹲在抗洪前线的堤坝旁,趴在疫情防控的卡点边,总觉得“只有脚踩实了土地,才能抓牢有温度的素材”。这些年,我把采访中的见闻、生活里的感悟凝练成文字,先后出版了《松辽写真》《走进新闻芳草地》《百味人生》《绽放的宝寿花》《行走墨韵》《回首岁月》六部著作,每一本都是对“扎根生活”的践行;而富有老师“种好庄稼、评好诗文”的坚守,与我这份初心本就是同一种对文学的纯粹热爱。
翻开《心语如歌》,最让我触动的,是书中字里行间的“真”。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没有刻意讨好的吹捧,每一篇对松原作家诗歌、散文的点评,都像与作者促膝长谈:评诗歌时,会精准点出某首诗里乡土意象的鲜活表达,让读者跟着诗句触摸田间晨露;评散文时,会细致提及某篇文中情感的细腻流动,也会坦诚指出部分作品在结构衔接上的不足,给作者实实在在的提升方向。这份“不敷衍、不偏颇”的客观,像极了我当年带报社实习生、编通讯员稿件时的坚持——那时我总跟学生说“新闻的生命是真实,评论的灵魂是公正”,哪怕是新人的处女作,也要既肯定闪光点,又点出改进处,因为“真正的帮助,从不是一味夸赞,而是帮他看清方向”。富有老师用评论践行了这一点,让《心语如歌》成了松原本土诗歌、散文创作者的“成长指南”,也让我看到:无论身处新闻还是文学领域,“客观与真诚”永远是最珍贵的底色。
更让我感同身受的,是富有老师与侯教授身上共有的“甘为他人作嫁衣”的担当。这像极了我退休后为创作者做的那些事:我创办“北方都市文化”公众号,坚持编辑运营两年后,特意交给自强不息的残疾人张晓燕,想帮她搭建发光的平台。如今张晓燕不仅把公众号打理得有声有色,更成长为吉林省残联作家协会副主席、松原市残联作协主席,成了残疾创作者的“引路人”;后来基层干事耿成立带着热爱写作却没渠道的徐丽找到我,我帮她对接文学圈资源、指点诗歌与散文的创作技巧,现在的徐丽既能写文又能做短视频,还成了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从“文学新人”蜕变成了真正的创作者。看着她们一步步进步,我心里满是安慰与快乐——这份快乐,比自己出版一部著作、获得一份认可更踏实。
为了让更多创作者被看见,我把“北方都市文化”公众号与今日头条账号绑定,做成联动平台。四年半里,我义务为全国各地的作家作者推荐诗歌、散文等稿件,前后推了将近10万篇,账号慢慢积累了3万多粉丝,总阅读量超300万,点赞也有200多万。平台运营期间,总共产生了350块钱稿费,我没想着自己领,反而先自掏腰包给作者发了150块钱红包,剩下的200块就压在平台里。朋友劝我“直接提现就好”,可我做这件事本就不是为了钱,能帮作者的诗歌、散文多一份认可,比什么都强。
可没料到,因为部分作者重复投稿违规,这个倾注了我四年半心血的头条账号,最终被永久封号。至今想起来,心里仍有遗憾,但更多的是感动——账号封禁后,几十位文学爱好者纷纷发来消息鼓励我,说“今天的封号是明天进步的开始”,让我别气馁、继续向前;还有几位因重复投稿违规的作者,主动发来检讨,诚恳道歉。看着那些温暖的文字,我忽然觉得,之前所有的付出都值得:我搭的平台或许断了,但这份互相理解、彼此支撑的情谊,却成了比账号更珍贵的财富。
今天,在《心语如歌》的发行仪式上,看着富有老师的坚守、侯教授的热忱,我更释怀了:就像他们为松原本土诗歌与散文倾尽全力,我出版的六部著作、推过的10万篇稿件、帮过的张晓燕和徐丽,还有账号封禁后收获的那些鼓励与歉意,早已在更多人心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情谊的种子。富有老师在书中写道“文学不是独角戏,是一群人的同行路”,这句话戳中了我——我这一辈子,从报社里带实习生、编稿件,到出版著作、办公众号、搭头条平台,再到帮素不相识的作者找方向,始终在做“搭桥铺路”的事。因为我知道,一个行业的繁荣,从不是靠某个人的光芒,而是靠一群人的互相托举,就像侯教授托举富有老师,富有老师托举本土诗文创作者,我也想尽自己所能,托举那些需要机会的创作者。
合上《心语如歌》,窗外的阳光正洒在书封上,“心语如歌”四个字泛着温暖的光。这本书不仅是富有老师的心血,更藏着侯教授的温情,藏着松原本土文学圈的互助与坚守。它告诉我们:真正的评论者,既要懂诗文的美,更要懂创作者的难;真正的长者,既要自身有光芒,更愿为后辈燃亮前路。而我,也会带着这份共鸣与感动,继续在文学路上走下去——把退休后旅游的见闻写成散文,把一辈子的经历凝成新的文字,更会像富有老师、侯教授那样,只要还能写、还能帮,就不放下“为他人作嫁衣”的热忱。
毕竟,无论是我作为新闻人、创作者的坚守,还是他们作为文学者、长者的耕耘,最动人的从不是某一部著作、某一个头衔,而是那份“扎根生活、温暖同行”的初心,这份初心,永远值得我们守护。
李明军,笔名文实。1960年3月出生于扶余县三岔河镇,大专文化,原为《吉林石油报》主任编辑,副高级职称。2020年3月正式退休
。多年来撰写新闻及散文、小说稿件2000余篇,发表在省内外30余家报刊杂志上。近年来,在搞好报纸编辑的基础上,潜心研究新闻理论,《浅谈企业报的策划》、《如何挖掘新闻由头》、《如何让企业报经济版活起来》等多篇论文发表在省级以上业务刊物上,并有部分论文获省内外新闻理论研讨一、二、三等奖。并公开出版《松辽写真》、《走进新闻芳草地》、《百味人生》等著作,目前第四本新闻著作正在出版中。同时,他的名字已被编入到《中国当代学者传略》一书。现为松原市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
之所以取名“大连”,寓意:大连在东北三省,无论是从经济还是文化等多角度,都是名列前茅的海滨城市,而且覆盖率很广,能带动文学艺术齐飞并进。让精品文学得到广泛的传播。“有声”就是把文字变成好声音。“文艺”就是文学艺术。组合起来就是“大连有声文艺”。
大连有声文艺编辑部
文学顾问:李明军
艺术顾问:沈树立
艺术指导:吕东飞
配乐指导:贾兴旺
文艺评论:姚宗希
总编:徐丽
收稿:丽子
审核:北方二丫
编辑:北方的云
执行总编:林海丽子
大连有声文艺总编徐丽女士,有偿为各企事业单位、各大餐饮、美业、洗浴、企业家,撰写创业经历和企业背景,以及人生自传。编辑部收集优秀的文学作品。思想性、艺术性都非常精彩的文学作品,可用好声音演绎。投稿微信:林海丽子15043872711
以上内容为用户自行编辑发布,如遇到版权等法律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官方客服,平台客服会第一时间配合处理,客服电话:18749415159(微信)、QQ:757700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