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卫华
现如今,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对鸡鱼肉蛋的控制和节制,已成为健康养身的话题。于是,去寻找、去追求、去探索大自然中,最原始的食材,成了普通百姓的最爱。
国庆中秋,为了长假吃到纯绿,老伴出得门去,寻找曾经的最爱。大约一个时辰,只见她风尘仆仆提回一大塑料袋的绿叶,本以为购回家什么宝贝疙瘩,可打开一看,竟是碧绿碧绿的山芋叶子。
“弄这东西干嘛?”“当晚饭啊!”对她斩钉截铁的回答,真有点不知所然。此时此刻,只见老伴撸起袖子,将山芋叶洗上一盆,然后快刀斩芋叶,做成芋叶沫。紧接着,用钢精锅将水烧开后,扬进棒子面,兑入芋叶沫。接下来用饭勺伸进锅中,随着闷火的烧制,大约十多分钟后,就见得那黄色的棒子面,与绿色的山芋叶,不仅在锅中亲切拥抱,而且在水里融为一体。
热气跃出锅沿,粥香满屋四溢。没曾想,这老伴熬粥的手艺真高,竟能将山芋叶,化腐朽为神奇。如此美食,当然让我胃口大开,并在情急之下,一闭气剋了两大碗。就在我放下碗筷的那一刻,才回过神来,感觉到这人间地道原始的美味,竟是山芋叶也!
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印象中,说起山芋叶子,好像仅是农民用来喂猪的饲料。而我第一次吃它,得追溯到五十年前初中的时光。那是当年淮中组织师生,到淮阴县的韩城,去接受贫下中农忆苦思甜的教育。而当年所举行的有关活动全都忘却,唯有吃忆苦饭的情景,记忆犹新。
那顿忆苦饭,还是挺好吃的。只记得,曾经在一个大木桶里,热气腾腾的忆苦饭,是冒着香味。当“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的歌词,还回绕在脑际之时,每个同学的肚子早已经饿了。当年,装到碗里的忆苦饭,还真有点像青菜烧豆腐——一清二白。
一问,那白的竟是豆腐渣,而青的则是山芋叶。说实话,刚开始吃如此忆苦饭,那没几纳味(淮阴话没味)的食材,还真难以下咽。不过,好同学爱民早有准备,竟事先在自己口袋里,带上了盐(粒)。有了咸味加入的忆苦饭,其味道还真不错。当时就想,旧社会的贫下中农们,如能吃到如此的忆苦饭,还真是幸运的。那一年的忆苦饭,一点都未浪费,为何?因为山芋叶并不难吃。记得带队老师宋首美曾问众同学;“这忆苦饭苦不苦,”大家不约而同异口同声:“不苦!不苦!真的好好吃啊。”“既然好吃,那每人再来一碗。”结果,在宋老师的号召之下,所有的忆苦饭,均被一吃而尽。
话说上世纪的1978年,当年在南京当兵,被分到了部队农场。一次在炊事班帮厨,当看到安徽战友冯长国,将剁碎的一桶又一桶山芋叶,和着煮熟的黄豆山芋,以及炊事班收集的泔水,喂那猪圈里的猪群时,曾同冯战友聊过山芋叶的营养问题。
“卫华战友,说道山芋叶,其实是个好东西。在我们安徽老家,经常会将它晒成叶干,以被不时之需。尤其是每逢青黄不接之季,有了山芋叶补充粮食,总能帮着度过难关。”也就在那时,聆听战友发自肺腑,对山芋叶的褒奖,使我对那猪饲料(山芋叶),有了重新的认识。
是啊,如果不是山芋叶以身献猪,当年我们连队的猪肉从何而来,其伙食又哪能改善。说实话,用山芋叶喂出来的猪,其膘之壮之肥,其肉之美之鲜,至今都难以忘怀。如果说当年连队的猪肉好吃,味道鲜美。这归根结底,还应该算那山芋叶的功劳。
其实,山芋叶能吃,也不是啥新鲜事。老伴就曾经说她下放农村时,经常用山芋叶插稀饭。不过,自打八十年代初回城后,就再也未见到山芋叶的身影。记得在1983年年初,老伴怀孕后经常呕吐,当时就想吃一样东西,即山芋叶熬成的稀饭,可那年那月,这山芋叶又到哪去寻找。从此,山芋叶竟成了她的回味及念想。
不久前,老伴的同学相约聚会。席间,当最后一道山芋叶稀饭端上桌时,老伴是激动不已,开怀大喝。“慢一点,慢一点。这山芋叶又不是啥好东西,我家的小菜地里有的是。”当身旁的姜同学,如此介绍他家的山芋叶时,老伴的眼睛一亮,好像中了福利大奖。
于是,趁着国庆长假,她总迫不及待的,寻着山芋叶的味道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