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少年宫到齐鲁园:一段关于临沂的记忆
魏益炳
四十余载改革开放,昔日贫瘠的沂蒙山区,如今已是商贾云集的商贸名城。特别是北城新区的崛起,让临沂跻身“二线城市”行列。每当我看到宽阔的马路、林立的高楼和优美的城市风光,记忆总会飘回十多年前的那个秋天。
2012年秋天的一个周末,我带着一篇散文,带着一份敬仰,还有一份美好心情从临沂市青少年宫驾车向北城新区最大社区之一的鲁园——临沂市作家协会驻地驶去。
我所在的工作单位坐落在临沂市青少年宫西南角的一座四层小楼上,同少年宫主要标志——圆形建筑物几步之遥。临沂市青少年宫自建成使用以来,备受青少年和广大市民的喜爱,是“临沂市花园式单位”、“未成年人社会教育实践基地”,是临沂市校外教育的龙头,也是服务、凝聚、教育广大青少年的重要活动平台,同时又被市民称之为艺术的宫殿、成才的摇篮。“悠闲美地”咖啡味,透过窗口飘香室外,散发出浓浓的香气。
这里四季幽美,景色怡人。春有柳绿桃红,蜂蝶嬉戏,生机盎然;夏则绿树成荫,杨树林间,棋迷对弈,学子驰骋球场;秋至银杏金黄,层林尽染,是城中盛景;冬日虽寒,科技馆、图书馆内却暖意融融,孩子们在此汲取知识,孕育希望。遗憾的是,这里已被重新规划,再有几个月就要全部拆除,也许我们对青少年宫的印象永远留在记忆里。
汽车由沂蒙路向北城新区驶去。整洁的街道、宽敞的马路、栉次鳞比的高楼构成了现代城市特有的景观。当汽车行至“桃花涧”旁的人民广场时,汽车的喇叭声,电动车自行车的铃声,还有行人急促的脚步声交织在一起,演奏了一首优美的都市交响曲。
六车道的马路依然拥挤不堪,汽车在慢慢蠕动。东方红广场、考棚街、小涑河、出城足足用了半个多小时。驶向祊河大桥给人以全新的感觉:路更宽、树更绿、水更清;写字楼、住宅楼耸立祊河、柳清河、沂河两岸,三河大桥、电视发射塔、国际雕塑公园、书圣阁、园博园遥遥在望,其喧闹与繁华堪比济南、青岛等大城市。十年前这里还是茅草荒滩一片,如今已是一派大都市风范,沂蒙人的智慧和创造力令人惊叹!
按照市作协王老师告诉我的方向,我沿北京路一直向东,临商银行、劳保大厦、莱商银行等崭新的建筑被我甩到后面。行政中心前门偌大的广场在国徽的照耀下更显神圣、庄严,开放性的建筑更加彰显民主与亲和。碧波荡漾的五洲湖荷花正艳、鱼儿更欢。香樟树发出的独特香气钻进车内,令人心旷神怡。交通大厦左拐约五分钟到达北城新区最大的社区——齐鲁园。齐鲁园有三个门,南门为正阳门,也称观光门,建有石刻牌坊,中间是凹刻烘漆大字“齐鲁园”,左侧是“仁者乐山”,右侧是“智者乐水”,大气、壮观可见一斑。北门是一个便道门。西门比南门、北门更大些,也是车辆行人进出的主要通道。在门卫的引导下,我将汽车停留在路边一“外来人员专用车位”上,步行来到齐鲁园。
在门口,我驻足凝望。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著名书法家刘岳先生撰写的“齐鲁园”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镶刻在假山石的中央,潺潺流水伴随着悠扬的音乐从高处落下,轻轻地流淌着。进入大门,葱绿的草地、清香的女贞、娇滴玉翠的楠竹、花卉、林荫小道,还有蔚蓝的天空,偌大的院子地上一辆汽车都没有,这让我非常惊讶!同时也责怪自己的孤陋寡闻,没想到居住上千人的社区竟是个大花园。
“市作协就在齐鲁园的中间位置,这里有两栋二层别墅,南侧的那座就是。”门卫告诉我。走在大理石铺就的人行道上欣赏着园中的美景:香樟、古槐、刺槐、枇杷、玉兰茶树等名贵树木,地是绿的、湿润的,花是美丽的、新鲜的,空气是花草树木过滤的,深深吸一口倍感清心舒畅,这里是一个天然氧吧。
再向前,我来到一座石拱桥边,望着弯曲流淌的河水,我想到了“曲水流觞”的故事,似乎看到一群骚客坐在河边饮酒作诗,谈笑风生。仔细观察,齐鲁园以人为本、人天合一的造园思想,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无不令人叫绝。它最大程度地展现了园林文化和自然现代美的和谐融合,并遵循中国传统的古典园林美学原理,运用山水园林的经典组合手法,借势借景创造了山水生态型的风水格局,体现了人文意境与园区文化的相融和谐。小区的道路建筑、山体、水系的功能分割,形成“中心区、鲁中、鲁西、鲁南、鲁北、鲁东、胶东”七大景观区,将全省十七个市的特色整合成十八个主题公园分布在七个景观区内。各园区道路水系相连,让人观赏、休闲之余,感悟齐鲁文化的深远、博大。
继续向前走,二层别墅近在咫尺,保洁工人正在冲洗通往别墅的鹅卵石小径,踏在上面有一种痛痛的、酥酥的、痒痒的感觉。此时,我想起了我的文友,东营市作家孙世忠写的《走走,停停》,我真的想脱掉鞋袜,赤脚走在上面感受走走,停停的感觉。小路行到尽头成T型,我向右转了个弯来到一小门口处,在栅栏门口处发现又一米左右高的竹排上面撰写着“临沂市作家协会”的门牌,如不细心观察,些许不会被发现。也许这是主人用心之处,或者说是作家、评论家、社会活动家、临沂市作协主席高振先生低调做人,不事张扬的风格。
进入先生的院内,一幅山水、楼榭画面呈现在我的面前:正堂和西偏方构成仿唐建筑群,南侧是一座人工堆砌的假山和一片茂密的竹林,东侧是一个半月形的湖,湖中几只白鹅像蠕动的莲花在游泳、嬉戏。初秋的小院,撒满了太多的物象与意象,皆蕴透着浓郁的秋色秋香,那是书香、墨香、花香的混合体。花香是菊花、桂花等散发出来的,清香是湖中莲花送来的,墨香是从侧房书画室飘来的,书香则来自正堂。石榴、苹果也露出笑脸,进入收获的季节。湖边一方形石几,似乎是在等待客人的到来。这里没有任何杂音,只有清风、鸟鸣、读书声。整个院落是如此的恬静、淡雅、幽美,这里是名副其实的“园中园”。
王老师告诉我,这里是先生的起居室兼办公室,同时也是《临沂文艺》的编辑室,面积虽然不小,但仍显得拥挤。在她的引导下我参观了先生的客厅、书房、工作室、编辑室。呈现在我面前的除了书还是书。国内外文学大师的书,他自己出版的书,朋友的书,文学爱好者让他修改的书,还有刚刚印刷完毕的《临沂文艺》摆放了一地…… 客厅里两幅照片特别引人瞩目,一幅是中国作协主席铁凝等领导会见沂蒙作家的照片,一幅是先生的全家福。看了这两幅照片,我沉思良久。
这次来没有见到先生,但我已收获许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