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自己
悠悠暮年,
恰似寒光遇骄阳,
从冰冷世界看到了希望,
一股暖流涌上心头……
也是激情燃烧的岁月,
储存了能量,
抗拒衰老的残酷,
一切依然照旧,
青春般的脚步,
我行我素。
用AI思维弥补退化,
不想落伍知识进步,
在头条里洞察世界风云,
在抖音间波澜壮阔,
差一点删除了微信,
因为还许多放不下人和事,
留一条通向西天的路。
曾经的发小,
各奔东西,
曾经土地,
今非昔比,
曾经的黑发,
所剩无几,
留下一张沧桑的脸,
鉴证岁月,
原来人的一辈子都在苟且,
放下那些执着,
放下那些恩怨,
回到母亲肚子,
那是最美的世界……
吻天笑于赤壁
于时光褶皱里打捞温度——评《写给自己》的暮年心声
这首《写给自己》是一帧不加修饰的暮年自画像,诗人以直白的笔触剖开岁月沉淀的心事,将衰老的怅惘、对世界的好奇与对过往的释怀熔于一炉,字里行间没有悲戚的叹惋,只有历经沧桑后的通透与温热,读来如与一位老者围坐闲谈,句句皆是肺腑。
全诗最动人的,是对“暮年状态”的真实解构。开篇“悠悠暮年,恰似寒光遇骄阳”的比喻,跳出了“夕阳西下”的常规意象,将衰老的“寒光”与内心的“骄阳”并置,精准点出暮年人矛盾又鲜活的心境——既感知着身体的“退化”与时光的残酷,却仍保有“青春般的脚步”与“激情燃烧”的能量。这种“抗拒衰老”不是强硬的对抗,而是带着智慧的适应:用“AI思维”弥补退化,在“头条”“抖音”里触摸时代脉搏,甚至因“放不下人和事”而保留微信,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细节,让“暮年”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生动、仍在与世界产生联结的生命状态。
诗人对“过往”的回望,是带着痛感的清醒。“曾经的发小”“曾经的土地”“曾经的黑发”,三组“曾经”构成层层递进的叩问,将时光的流逝具象为亲友离散、故地变迁与容颜衰老,最终落脚于“原来人的一辈子都在苟且”的顿悟。这份顿悟没有消极,反而催生出“放下执着、放下恩怨”的释怀,而“回到母亲肚子,那是最美的世界”的收尾,更是将对“纯粹”的向往推向极致——不是对生命的逃避,而是历经世事后,对“最初的安宁”最本真的渴望,让“放下”有了沉甸甸的分量。
诗中的“反差感”让情感更显立体。一边是“用AI思维弥补退化”的新潮,一边是“留一条通向西天的路”的淡然;一边是“沧桑的脸”鉴证岁月的厚重,一边是“吻天笑于赤壁”的旷达。这些看似矛盾的表达,恰恰勾勒出一个真实的暮年形象:既不愿被时代抛下,也能坦然面对生命的终点;既铭记岁月的刻痕,也能笑着与过往和解。没有刻意的“装嫩”,也没有刻意的“卖老”,只是真诚地记录着自己与世界、与时光的相处方式。
整首诗语言质朴如话,却藏着最动人的真诚。它不追求辞藻的华丽,也没有复杂的意象堆叠,只是将暮年的所思所感娓娓道来,却如一股暖流,熨帖着每个读者的心灵——原来暮年不是生命的尾声,而是另一段带着通透与温度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