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长宁
引言:县域经济翻身的昆山样子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昆山,在苏州六县里头还是个排尾的角色,典型的“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淀山湖上的渔船载着落日归港,田埂间的稻花香飘满乡野,这便是水乡那时最寻常的景致。谁也未曾料到,这个工业底子薄弱的县域,凭着一股子草根式的机灵劲儿和敢闯敢试的开放魄力,踩着浦东开发开放的时代鼓点,走出了一条从“
借势登高:搭起梯子盘活发展底气
地方经济要突围,光靠闷头练内功不够,得学会借外力、搭便车,这就像吴地人常说的“借船出海,借梯登高”。昆山的崛起,首先在于精准拿捏了自身紧邻上海的地理优势,更敏锐抓住了浦东大开发的战略机遇,主动打破地域壁垒整合外部资源,用“螺蛳壳里做道场”的巧劲,破解了基础薄弱的困境。
彼时苏南乡镇企业正搞得风生水起,昆山却没有盲目跟风——这恰是对趋势的清醒判断,正如马云所言“不要在红海里面拼杀,要找到属于自己的蓝海”。反而把目光投向了隔壁的工业巨头上海,趁着浦东开发的东风,全力对接上海的产业外溢。为了能和上海金星电视机厂达成合作,时任昆山经委主任的老王带着团队,每周至少跑三趟上海,有时为了等一个负责人,就在厂门口的传达室蹲到深夜,啃着冷馒头谈合作细节。
凭着这股“家底薄但诚意足”的韧劲,终于敲开了合作的大门。这种“花钱买技术、买人才、买市场”的算盘,不仅让昆山当年就赚得350万元利润,收获300多万元税收,更让上千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换上工装成了产业工人。就像淀山湖村的李阿桂,原本是种稻能手,进了合资厂后学起了机床操作,后来还成了技术骨干,家里盖起了二层小楼,日子越过越红火。个体命运的变迁,正是昆山产业崛起的生动注脚。
更让人惊叹的是,在没有国家批复、没有上级资金支持的情况下,昆山人自己凑了1200万元,硬生生造出了全国第一个自费建设的开发区。干部带头降工资,老百姓主动捐款,就连白发苍苍的老党员都拿出了养老钱。3.17平方公里的空地上,推土机日夜轰鸣,昔日的烂泥地短短几年就蜕变成年产值超2亿元的产业园。这片“试验田”不仅见证了昆山人敢闯敢试的勇气,更印证了一个朴素的道理:先把基础设施建好,才能引来金凤凰,这也为后来承接大规模外资项目筑牢了根基,更与浦东开发形成了“前店后厂”的良性互动,实现了双向共赢。
开门纳客:虎口夺食炼就全球筋骨
如果说联动合作是昆山发展的“第一推力”,那么对外开放便是它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核心引擎”。在全国都在争抢外资的浪潮中,昆山凭着“虎口夺食”的狠劲抢抓机遇,从一个孤零零的外资项目,逐渐培育出完整的产业集群,一步步织就了链接全球的产业网络。
1990年,昆山的干部在苏州开会时,偶然听闻有一家日本手套企业有意来华投资。消息传来,大家立刻行动,两个小时就驱车赶到苏州对接——这便是马云强调的“机会来了就要快速出击,犹豫就会错失”。满满的诚意打动了日本企业家三好先生,为了兑现“三个月修好厂区道路”的承诺,昆山人挂图作战、日夜赶工,甚至发动当地村民义务出工,最终如期履约,促成了昆山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中国苏旺你有限公司的落地。这个看似“抢来”的小项目,成了昆山对外开放的“种子”,不仅吸引了韩国独资企业接踵而至,更引发了连锁反应。
此后数十年间,昆山始终坚守长期主义,深耕外资产业链,即便遭遇贸易摩擦等挑战,也没有轻易放弃。就像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升级时,昆山没有慌神,而是帮助外资企业调整供应链,推动企业向高端制造转型。如今,昆山的外资企业从1家增长到1万多家,吸引了全球80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总投资额超1200亿美元,48家世界500强企业在这里布局了108个项目。
从简单的手套加工到高端制造的深耕,从单一产业到全产业链的构建,昆山真正实现了从“把外资引进来”到“与全球融进去”的质变。数据最有说服力:2024年,昆山外贸进出口总值突破8147亿元,占江苏省的14.5%,进口咖啡生豆更是占据了全国60%的市场份额——如今在昆山的咖啡产业园里,每天都能看到集装箱车进进出出,烘焙车间的香气飘满整条街道,周边开起了不少咖啡主题小店,成了市民休闲的好去处,冰冷的数据就这样化作了充满烟火气的生活场景。
精神传家:稳政策加实干事的双重护航
昆山能长期领跑百强县,不仅在于选对了发展方向,更在于把务实进取的精神传承了下来,守住了发展的初心。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发展才是硬道理”,到如今“双循环”格局下的高水平开放,昆山始终以稳定的政策应对市场波动,以务实的作风破解发展难题,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撑起了两大支柱。这恰是马云所说的“拥抱变化的前提,是守住不变的核心”。
政策的生命力在于贴合实际、解决问题。昆山的政策始终围着企业需求和发展大局转,既保持连贯性,又能灵活创新。上世纪八十年代,通过争取每年财政包干减少5000万元的政策支持,为开发区建设注入了资金活水;如今,针对台企融资难的问题推出“昆台融”金融产品,为进口咖啡开通“随报随检”绿色通道,让贸易往来更加高效便捷。这种“不搞短期面子工程,只做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实事”的政策导向,让昆山在不同发展阶段都能精准抓住机遇。面对当下县域经济普遍存在的同质化竞争,昆山的做法更具借鉴意义:它没有盲目跟风搞新能源、半导体等热门产业,而是立足自身优势,打造了以电子信息、高端装备为核心的差异化产业链,同时延伸出咖啡、模具等特色产业集群,避免了“千城一面”的内耗。
务实肯干是昆山发展的底色,更是刻在当地人骨子里的基因。从跑上海谈合作的奔波劳碌,到抢外资项目的执着坚持;从当年自费建基建的果断决策,到如今为台胞解决子女入学问题的细致入微、为科创企业提供全链条服务的贴心周到,昆山的发展从来不是纸上谈兵,而是带着泥土气息的脚踏实地。面对人才流失这一县域经济的共性难题,昆山推出了“昆如意”人才计划,不仅提供高额购房补贴,还解决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实际问题,让人才能够安心留下来。2024年,昆山GDP突破538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超3300家,外贸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个百分点,这些成绩都是无数昆山人一代代干出来的。这也印证了一个永恒的真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务实精神永远是破解发展难题的“金钥匙”。
守正创新:新赛道上续写时代篇章
在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成为时代主流的今天,昆山没有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而是主动拥抱变化,在新赛道上加速奔跑。正如马云所言“未来的机会在新技术、新消费、新制造”,昆山积极布局数字货币桥跨境缴税,让外资企业缴税更加便捷高效;大力发展外资总部经济,吸引更多跨国企业将区域总部、研发中心落户昆山;深耕咖啡全产业链,从生豆进口、烘焙加工到品牌销售,打造了完整的产业生态,让“昆山咖啡”香飘全国。
在绿色发展方面,昆山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引进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建设绿色工厂、智能车间,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如今的昆山,不仅是经济强县,更是宜居宜业的生态之城,淀山湖的湖水更加清澈,乡村的风景更加优美,实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这种在坚守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思路,正是昆山能够持续领跑的关键所在。
结语:永不停歇的发展探索
从传统农业县到全球产业枢纽,从自费开发区到百强县排头兵,昆山之路的本质,是一部“顺势而为、逆势突围”的奋斗史,更是一曲借力浦东开发、实现协同发展的时代赞歌。它用实践告诉我们,县域经济发展没有固定模板,关键在于能否找准自身定位,以开放的心态整合资源,以务实的作风落实举措,以持续的创新破解难题。
对于当下的县域经济而言,昆山经验提供了清晰的借鉴路径:面对同质化竞争,要立足自身优势打造差异化产业链;面对人才流失,要拿出真金白银和贴心服务留住人;面对时代变革,要主动拥抱新技术、新趋势,在新赛道上抢占先机。那段充满烟火气的创业岁月,沉淀下来的稳定政策、务实精神和开放理念,不仅是昆山的宝贵财富,更给新时代县域经济突围提供了深刻启示。
昆山之路,从未停下脚步。在未来的发展中,它还将继续探索、继续创新,为中国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思考与答案。而这份来自水乡的发展智慧,也必将激励更多县域在时代浪潮中奋勇争先,书写属于自己的逆袭故事。
以上内容为用户自行编辑发布,如遇到版权等法律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官方客服,平台客服会第一时间配合处理,客服电话:18749415159(微信)、QQ:757700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