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唱艺术与风土人情系列之十一
作者:傅维敏
当《探清水河》的旋律在北京胡同深处悠悠响起,宛若一位白发老者在暮色中低语,将那段尘封的往事娓娓道来。这首脍炙人口的民间小调,不仅以婉转的曲调打动人心,更以其题名中蕴含的深意,引人深思。
据考,梅花大鼓名家郭筱霞当年在百代公司录制此曲时,所用原名实为《叹清水河》。“叹”者,哀声也,一字道尽曲中人的无奈与悲凉。然而流传至今,人们却将“叹”易为“探”。这一字之改,看似寻常,实则别有洞天。
“叹”从口出,徒留嗟叹;“探”以手行,意在追寻。这细微的改动,使整首曲子的意境为之一新。想那曲中的佟小六,闻知大莲投河,不是徒然悲泣,而是怀揣纸钱,夜赴河畔。这“探”字,既是对沉河芳魂的寻觅,也是对真挚爱情的坚守,更是对命运不公的抗争。相较于“叹”的消极哀婉,“探”字平添了几分执着与勇气,让这段悲剧在哀婉中透出力量。
这清水河畔的悲剧,何尝不是对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在那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铁律的年代,多少像佟小六与大莲这般真心相爱的男女,被“门当户对”的枷锁活活拆散。大莲因私会情郎而被逼自尽,正是“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封建贞洁观在作祟。这些陈规陋俗如同无形的利刃,斩断了无数青春的悸动,埋葬了无数炽热的心跳。《探清水河》之所以动人,正是因为它不仅唱出了爱情的美好,更唱出了这美好被无情摧残的彻骨之痛。
至于“清水河”的意象,更见匠心独运。古人云“跳进黄河也洗不清”,正因黄河泥沙俱下,何以洗清?清水河虽未必实指某处,却象征着纯净无瑕的理想之境。在这清澈的河水边,演绎着一段不染尘埃的纯真爱情。河水默默流淌,既映照着有情人清澈如水的真心,也见证着世俗礼教的无情。
清水河的清波,恰似佟小六与大莲之间纯净的情感。他们的爱情本应如河水般清澈绵长,却终究敌不过世俗的桎梏。然而即便阴阳两隔,那份真挚的情感却如清水河般,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远流淌,涤荡着后世听者的心灵。
如今,《探清水河》早已超越了一首普通民歌的范畴。它既是对纯真爱情的礼赞,更是对万恶的旧社会对女子所设置的封建礼教的强烈控诉,己然成为民间情感记忆的载体。每当旋律响起,“探”字的执着与“清水河”的澄澈便交相辉映,如夜空中最明亮的两颗星,永远照亮着这段凄美的爱情传奇。
【作者简介】
傅维敏,沈阳军区特征入伍,先后任军师级演出队演员、政治指导员、政治部文化干事、营教导员、政治文化教员等职,荣立三等功一次。转业后先后任大连市中山区文化馆馆长、区文化局副局长、区政府调研员,中山区第12届人民代表,省先进文化馆长,荣获中共中央颁发的《在党50年》纪念章,现已退休。多次参加军地书画展,文学作品擅长社会评论,先后在《人民日报》、《新华社》、《解放军报》多次发表作品。一生致力于群众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