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东坡,眉山苏轼——中岩书院的文豪摇篮
在巴蜀大地的西南隅,有一方钟灵毓秀的土地——眉山。这里山川秀美,人文荟萃,孕育了“一门三父子,皆是大文豪”的传奇。而在眉山青神县,一座不起眼的中岩书院,却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不仅见证了少年苏轼的成长,更成就了一段“世界东坡,眉山苏轼”的千古佳话。这里,是文豪的摇篮,是浪漫的起点,是中华文化长河中一朵永不凋零的浪花。
中岩书院:山水之间的求学圣地
青神中岩书院,坐落在岷江东岸的慈姥山巅。这座山不高,最高峰海拔仅616米,却因“钟灵毓秀”而闻名遐迩。山中有三寺相衔,下寺、中寺、上寺依山而建,香客络绎不绝,古称“中岩寺”。崎岖山道凿石为梯,层层盘旋,道旁林密树茂,鸟鸣蝶飞,清幽如仙境。自晋代建寺以来,山崖上便布满石刻,除常见佛像外,更有诸多世所罕见的奇趣典故。而中岩书院,就静静伫立在上寺之中,成为北宋年间眉山地区一座著名的学府。
北宋年间,中岩山上将原有的寺庙房屋进行改造,开办了这所书院。任教的是青神的宿儒、乡贡进士王方,他学识渊博,远近的才子都慕名而来,在这里读书求索5。《蜀中名胜记》记载:“北宋年间,中岩山上有一座‘中岩书院’,由青神的宿儒乡贡进士王方在书院主讲,远近的才子到这里来读书。”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一个叫苏轼的少年,开始了他的求学之路。
公元1051年,年仅14岁的苏轼遵照家中嘱咐,沿岷江顺水行船,来到母亲程夫人娘家青神县城南程家嘴,拜父亲苏洵至交、名噪西蜀的乡贡进士王方为师,就读于慈姥山中的岩书院。三年时光,苏轼在这里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的养分,他读经史子集,研习诗词歌赋,与同学们切磋学问,探讨人生。书院的每一寸土地,都留下了他求知的足迹;书院的每一缕清风,都带着生命的灵动。这些自然景观,不仅成为了他创作的灵感源泉,更塑造了他豁达乐观、超凡脱俗的性格。
唤鱼联姻:一场浪漫的因缘际会
中岩书院最令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唤鱼联姻”的千古佳话。这一故事,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中岩书院的历史长河中,闪耀着浪漫与智慧的光芒。
中岩寺有一方奇特的鱼池,位于下寺右侧小道上,行约一里,忽见两山对峙间,一崖壁立如刀削斧劈。崖下有一池碧水,由山泉汇聚而成,四季不涸。池水清冽幽深,涓涓细流,水声悦耳。传说游人若在池边山石上拍手击掌,池中鱼儿便结群游来,赤足入水,鱼嘴轻触如婴儿吮乳,令人陶然忘机。这般妙境,自然引得青春少年诗兴大发。
一日,王方邀集乡贤名士为池命名。众人苦思冥想,所取名都无甚新意。年方弱冠的苏轼灵机一动,脱口而出:“此池叫唤鱼池可也。”正当王方与众人要击掌称妙时,其16岁爱女王弗遣使女送来投名笺,上书“唤鱼池”三字。两人不谋而合的命名令王方惊叹,认为这是天赐良缘,遂将王弗许配给苏轼。
这一段佳话,融合了自然奇景与文人的浪漫。中岩寺的“唤鱼池”所在的中岩寺以山水奇秀著称,池畔丹岩赤壁、碧潭修竹,苏轼亲题“唤鱼池”三字刻于崖壁,成为后世文人墨客的游览胜地。而王弗聪慧知礼,婚后常伴苏轼读书,并在屏风后倾听苏轼与友人的交谈,事后提出独到见解,成为苏轼的贤内助。二人感情深厚,生活琴瑟和谐。
如今的中岩古寺,仍保存着李白、苏轼等历代名家的119则题刻、48龛2400余尊摩崖造像。山巅慈姥峰作为中岩主峰,其“长廊千佛”“玉泉流杯”等景观尤为出众,更有“东坡唤鱼”等佳话流传至今。青神县中岩寺唤鱼池畔,至今还矗立着苏轼夫妇的雕像,仿佛在诉说着那段浪漫的往事。中岩寺因此被誉为“东坡初恋地”,唤鱼池成为象征爱情的文化符号。
书院趣闻:苏轼的求学时光
在中岩书院的求学时光,苏轼不仅收获了爱情,还留下了许多趣闻轶事,这些故事如同珍珠般散落在书院的每一个角落,闪烁着智慧与童真的光芒。
苏轼与王方之子王缄、女儿王弗结伴同游,三人漫步山道,或仰观石刻,或俯瞰山涧,细究每一尊造像,在山水之间心意相通。书院的生活是艰苦的,但苏轼却乐在其中。他常常在月夜中,与同学们围坐在一起,吟诗作对,畅谈人生。有一次,苏轼突发奇想,提议大家以“月”为题,每人作诗一首。当轮到他时,他略一思索,便吟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虽然这只是他日后名篇《水调歌头》的雏形,但已显露出一股豪放不羁的气概,令同学们惊叹不已。
书院的先生们,都是当时学识渊博的学者,他们用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独特的教学方法,开启苏轼的智慧之门。王方先生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他常常出一些难题,让学生们自己去寻找答案。有一次,王方出了一道题:“何为君子之道?”同学们或引经据典,或高谈阔论,苏轼却静静地坐在一旁,若有所思。待大家发言完毕,他才缓缓说道:“君子之道,不在言而在行;不在表而在里;不在外而在内。”这一番话,简洁而深刻,令王方和同学们都大为赞赏。
苏轼在中岩书院还养成了许多良好的习惯。他每天清晨都会到书院的竹林中练字,一练就是几个时辰。他不仅练习毛笔字,还尝试用不同的字体,如楷书、行书、草书,每种字体都力求达到极致。有一次,他练习草书,一时兴起,竟将墨汁泼在纸上,然后信手挥毫,竟然写出了一幅别具一格的“泼墨草书”,令先生们拍案叫绝。
书院的生活虽然清苦,但苏轼却从中体会到了学问的乐趣。他常常对同学们说:“学问之道,如登山观景,初时只见山脚,渐行渐高,则见山腰,再行则见山顶,每一处风景皆不相同,每一处风景皆令人心旷神怡。”这一番话,不仅道出了他自己的求学心得,也影响了书院的许多学子。
恩师情缘:王方与苏轼的师生之谊
在中岩书院的三年时光里,苏轼与恩师王方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王方不仅传授苏轼知识,更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着这个聪慧过人的少年。
王方是青神的宿儒、乡贡进士,学识渊博,德高望重。他创办中岩书院,旨在培养有志之士,为国家输送栋梁之才。苏轼来到书院后,王方便对他格外关注。他发现苏轼不仅天资聪颖,而且勤奋好学,常常在深夜还见他在灯下苦读。王方便常常去他的宿舍,与他探讨学问,鼓励他不要满足于现有的知识,要不断追求更高的境界。
苏轼对王方也十分敬重。他不仅认真聆听先生的教诲,还常常主动向先生请教问题。有一次,苏轼读到《诗经》中的一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不明白其中的含义,便去问王方。王方没有直接告诉他答案,而是引导他自己去思考,最后苏轼自己领悟到这句话是比喻做学问要精益求精,如同加工玉石一样,要不断打磨,才能成为完美的作品。这一番领悟,令王方十分欣慰。
王方不仅关心苏轼的学业,还关心他的生活。他知道苏轼家境并不富裕,便常常资助他一些笔墨纸砚。有一次,苏轼生病了,王方亲自去探望他,还为他煮了一碗药粥。苏轼感动不已,后来在给王方的信中写道:“先生之恩,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如高山流水,高山仰止。”
王方与苏轼的师生情谊,还体现在对苏轼未来发展的关心上。他看到苏轼才华横溢,便鼓励他参加科举考试,为国家效力。他还常常给苏轼讲述历代名臣的故事,激励他树立远大的志向。苏轼后来在给王方的信中写道:“先生之教,如明灯指引,使我虽行于黑暗之中,亦不迷失方向。”
这种深厚的师生情谊,一直持续到苏轼离开书院之后。苏轼在给王方的信中常常提到书院的生活,表达对先生的思念。而王方也一直关注着苏轼的成长,为他的每一次进步而高兴。这种超越师生的情谊,成为中岩书院的一段佳话,也影响着后来的学子们。
书院印记:苏轼的文学启蒙
中岩书院,不仅培养了苏轼的才学,更在他心中种下了文学的种子。在这里,苏轼开始接触到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也找到了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
苏轼在书院中读遍了诸子百家之书,从《论语》《孟子》到《庄子》《韩非子》,从《诗经》《楚辞》到汉赋唐诗,无所不读。他不仅阅读,还思考,常常与同学们讨论书中的道理。有一次,他们读到《庄子》中的一段话,苏轼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庄子所言并非虚幻,而是对现实的一种深刻理解。这一见解,令同学们耳目一新,也显示了苏轼独特的思考方式。
书院的先生们,也常常引导苏轼进行文学创作。王方先生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他常常布置一些命题作文,让学生们练习。苏轼每次都能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有一次,王方出了个题目“山水之乐”,苏轼写了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在中岩山中的所见所感,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悠远,令王方赞叹不已。
苏轼在书院中,也开始尝试不同的文学体裁。他写诗,写词,写散文,每一种体裁都有所成就。他写的诗,既有“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放,也有“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的婉约;他写的词,既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雄浑,也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情;他写的散文,既有《赤壁赋》那样的哲理,也有《记承天寺夜游》那样的闲适。
书院的生活,还培养了苏轼的文学批评能力。他开始阅读前人的作品,并形成自己的评价标准。有一次,书院组织了一次文学讨论会,讨论杜甫和李白谁更伟大。苏轼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杜甫的诗沉郁顿挫,反映了时代的苦难;而李白的诗豪放飘逸,展现了诗人的个性。这两种风格,各有千秋,难以简单比较。这一番见解,令与会者都深感佩服。
苏轼在中岩书院的文学启蒙,为他日后成为一代文豪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书院的三年时光,是他文学道路上的重要起点。在这里,他不仅学习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找到了自己的文学之路,找到了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语言。这种启蒙,影响了他的一生,也影响了整个中国文学的发展。
文豪摇篮:苏轼从这里走向世界
中岩书院,是苏轼的文学启蒙之地,也是他走向世界的起点。从这里出发,苏轼开始了他辉煌的文学和政治生涯,成为世界文化史上的不朽人物。
苏轼离开中岩书院后,继续在文学的道路上探索前行。他先是在家乡继续深造,后来参加科举考试,一举成名。他先后担任过许多官职,但无论在何处,他都不忘中岩书院的教诲,不忘恩师的期望。他在凤翔府任职时,常常想起中岩山中的生活,想起与同学们一起读书的时光。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每忆中岩书院,如昨日事,历历在目。先生之教,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同窗之谊,如高山流水,高山仰止。”
苏轼的文学成就,不仅体现在他的作品上,还体现在他对文学的贡献上。他开创了豪放词派,将词从闺房小曲提升到文学的高度;他发展了散文的艺术,使其更加自由多样;他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使其更加生动活泼。他的文学成就,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有一席之地。
苏轼的政治生涯,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既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政绩,也有“乌台诗案”的挫折。无论顺境逆境,他都能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这与他中岩书院的求学经历密不可分。书院培养了他独立思考的能力,使他能够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书院培养了他关心民生的情怀,使他能够体察百姓的疾苦,为民请命。
苏轼的世界影响力,在后世越来越明显。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传播;他的故事被改编成各种艺术形式,在舞台上演绎。他被誉为“世界东坡”,不仅因为他的文学成就,更因为他的精神境界。他的乐观、豁达、仁爱,跨越了国界,成为全人类的精神财富。
中岩书院,这个曾经培养了苏轼的地方,如今仍然静静地伫立在慈姥山巅。书院的遗址上,还保留着当年的痕迹;书院的故事,还在当地人口中流传。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来到这里,寻找苏轼的足迹,感受文豪的摇篮。中岩书院,不仅属于眉山,属于四川,属于中国,更属于世界。
世界东坡,眉山苏轼。这一千古佳话,将永远铭刻在中岩书院的历史中,铭刻在世界文化的长河中。而中岩书院,也将永远铭记苏轼——这个从这里走向世界的文豪,这个永远活在人们心中的文学巨匠。
于2025.7.19日坡村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