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 读 者
文/书 伟
当一轮明月同时照亮甘肃陇东的黄土高坡与陕西彬州的渭北高原时,总有一个身影站在时光的交汇处回望——那就是赵沉老师。赵沉老师的《明月从此望两乡》一书就恰似这样的一轮明月,她以文字为光,照亮了记忆与当下、故乡与他乡、个人与时代之间那些幽微而深刻的脉络。这部作品集不仅是一位写作者的精神自传,更是一代人的心灵史诗,她用诗歌的凝练与散文的舒展,构建起了一个充满温度与重量的文学世界。
一、 泾川与彬州:生命坐标的双向凝视
书中,《那年元宵夜》、《溜瓜皮的娃们与大脚婆》、《落日在等候,斜阳追着我》等篇章,将读者带入到了陇东那片被岁月浸染的土地。作者在《那年元宵夜》一文中写道:“在密集的人流里,走出来一支排列有序的灯笼队,队员们个个破衣烂衫,瘦瘦弱弱,但却雄赳赳气昂昂,精神十足……”。作者以孩童的澄澈眼眸与成人的深沉思考,重新凝视那些被时光镀上金边的记忆。又在《溜瓜皮的娃们与大脚婆》中写到:“……我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提上‘胜利果实’,一路小跑直奔媌娃洞子的拐脚处,四处张望,急不可耐的双手捧着瓜皮狼吞虎咽一扫而光……”。在这里,作者道出了孩童时期因物质匮乏而引起的饥饿与无奈,溜个瓜皮就像是吃了一桌“满汉全席”。《落日在等候,斜阳追着我》一文中写到:“……贫下中农出身的同学洋洋得意,而‘黑五类’出身的自己则自觉低人一等,做事首先要小心翼翼,处处谨言慎行……每次填表额头都会渗出许多汗珠来……”等等,作者直接把我们带到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元宵夜的灯火、溜瓜皮时的欢笑、斜阳下拉长的身影——这些看似琐碎的片段,实则是构建精神家园的基石。作者笔下的童年既是个人化的情感秘境,又承载着一个时代人共同的记忆。那些物质匮乏中的简单快乐,那些苦难生活中淬炼出来的坚韧品格,恰如一枚硬币的两面,共同诉说着生命的完整与真实。
而《看,今日北滩》、《花海共徜徉》、《剪刀下的春天》则将视线转向了第二个故乡彬州。这里不再是回忆中蒙着淡黄色滤镜的过往,而是充满生机、蓬勃发展的当下。《看,今日北滩》一文中写到:“沿着新区任意一条通往泾河的道路向前走去,大路平坦而宽阔,银蛇般纵横交错……一行行风景树和路灯架比美似的站立在道路两旁……坑洼地变成了绿草滩,土坡坡变成了石台阶,羊肠道变成了石板桥,臭水沟则成了清澈的人工湖……鲜花已把整个北滩装饰成了 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在《花海共徜徉》一文中说道:“五光十色的霓虹灯相继亮了起来,借着灯光看到了花蕾一簇簇似胞姐妹似的相依相拥,一个个红彤彤的小脸蛋如同害羞的小姑娘……”,又说到:“向远处望,朦胧的群山环绕,豪华的建筑数不胜数……”。作者以参与者与见证者的双重身份,记录着城乡面貌的沧桑巨变,刻画着彬州日新月异的精彩。又在《剪刀下的春天》一文中说:用借来的2000千元钱租了个20平米的店面,开始了美发工作,但因“操着外地口音”而时常被一些小混混欺负,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改变了家庭的生活面貌等等。北滩的新貌、花海中的徜徉、美容美发绽放的春天,这些意象不仅是外在环境的改变,更是内在心灵图景的刷新。从陇东到彬州,从第一故乡到第二故乡,作者完成的不只是地理空间的迁徙,更是精神疆域的拓展。这种双向的凝视与书写,使作品超越了简单的怀旧抒情,升华为对文化根脉与时代变迁的深刻思考。
二、 个体与时代:显微镜下的宏大叙事
赵沉老师的写作始终保持着对现实的深切关怀。《我为孩子们哭泣》一文宛如一柄锋利的手术刀,剖开当代教育浮华表象下的隐忧。文中讲述的是河北邯郸一起未成年人合谋杀害同班同学的案例,沉痛的指出了当下在教育孩子上存在的弊端,当物质丰裕成为常态,精神的贫瘠与意志的娇弱却成为新时代的病症。作者以悲悯而锐利的笔触,揭示着过度保护与功利主义教育对下一代心灵的侵蚀。这声“哭泣”并非绝望的哀鸣,而是源自深爱的警醒,是对生命本该拥有的蓬勃力量的热切呼唤。
而《英烈颂歌》则将视线投向更深远的历史时空。作者以沉郁顿挫的笔调,重现了硝烟弥漫岁月中英雄们的铮铮铁骨与牺牲精神。她在文中提到:“……革命先辈受尽磨难壮烈牺牲,这就是一部充满血和泪的教科书。我们现在生活在太平年代,应该记住这血的教训,严于律己,积极进取……才能无愧于革命先烈们的牺牲”。这不是对历史的简单复述,而是对红色基因的深度解码。当和平年代的繁华渐渐模糊了曾经的苦难与牺牲,重新镌刻那些不应被遗忘的名字与故事。作者以文字为碑,印染了过去的峥嵘岁月与当下的时代繁荣,这种书写是对民族记忆的修复,更是对精神血脉的唤醒。她提醒着当今享乐着盛世繁华的人们:脚下的每寸土地都曾浸染鲜血,头顶的每片蓝天都是由牺牲托举。
三、 哲思与情怀:文字背后的精神海拔
赵沉老师的作品之所以动人,不仅在于其题材的丰富与情感的真挚,更在于文字背后那份哲人的洞察与诗性的情怀。她善于从日常生活的细微处切入,探寻生命存在的本质意义。一轮明月、一抹斜阳、一簇鲜花,都能成为她叩问存在、思考价值的媒介。这种思考不是虚无缥缈的玄想,而是扎根于泥土、源自于生活的真实哲理。
她的文字兼具土地的厚重与月光的清澈,既能沉入到生活的深处,捕捉那些最粗糙也最真实的细节;又能跃升至精神的高处,以悲悯的目光审视人间百态。这种“接地气式”的叙事姿态,使她的作品既充满人间烟火气,又闪耀着理想主义的光辉。尤其是她对家国情怀的表达,绝非空洞的口号,而是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将微小悲欢融入时代洪流,从而实现了个人抒怀与时代咏叹的和谐统一。
四、 传承与启示:文字星火中的永续灯塔
《明月从此望两乡》最终指向的是传承与启示。作者以自身跨越两地的生活经历为桥梁,连接起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她书写苦难,不是为了沉溺于苦难,而是为了让幸福拥有可资对照的坐标;她记录变迁,不是为了简单地褒贬抑扬,而是为了在变与不变中把握永恒的价值;她批判现实,不是出于愤世嫉俗,而是源于一份“爱之深,责之切”的赤子之心。
这部作品,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们阅读。在这个信息爆炸而意义稀薄的时代,赵沉老师的文字无疑如锚,能让漂浮的心灵找到停靠的港湾;能为迷茫的视线照亮前行的路途。她告诉我们:真正的幸福不是理所当然的馈赠,而是需要通过记忆、理解、奋斗才能守护的珍宝;真正的坚强不是无知的乐观,而是在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的勇气。
《明月从此望两乡》是一部用心灵书写、也必将抵达心灵的作品。它如一面镜子,照见个人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又如一扇窗口,窥见时代的波澜壮阔、社会的发展变迁。当读者合上书页,那轮明月早已不再只是天际的星体,而是化作了心中的一盏明灯——她提醒着我们:无论走得多远,都不要忘记从哪里出发;无论生活如何变迁,都要守护好精神的根脉与生命的重量。这,或许正是文学最本质的力量,也是这部文集值得细细品味的根本原因。
2025年10月19日写于新疆二师223团
【作者简介】书伟,原名展学峰,笔名书伟,号山野樵夫。河北省大名县人,军旅作家,共产党员,现居新疆。系多家文学协会会员,作品偶有获奖。出版有个人文集与合作刊物。荣获过“优秀编辑”奖,并被收录到中国当代文化艺术专业人才库“特级专业人才”,现为某文化杂志社编委。
【老丫文苑 :创始人】陈艳丽,女,汉族,吉林松原人。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 ,《华夏诗词文学社:社长主编》江南诗词协会会员。作品有诗词、散文、小说《老丫》。经常发布在《华夏诗词文学社》《江南诗絮》《都市头条》《北方都市文化》《松原日报》《松花江》《温馨微语》《艺苑百花》《大江诗社》《巴马文化社》《中国爱情诗刊》《花花上酸菜》等报刊与微信公众平台。(图片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立即删除。183044397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