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血染嫁衣
姚家庄园深处,绣楼内。
十六岁的青莲端坐在梳妆台前,铜镜里映出一张苍白得没有血色的脸。四个婆子围着她,像摆弄一具没有灵魂的木偶。开脸绞去她额前细软的绒毛时,她连眉头都没有皱一下。
“新娘子真是好相貌。”全福人一边给她梳头,一边说着千篇一律的吉祥话,“姚家二少爷见了,定能病痛全消......”
青莲的目光越过铜镜,望向窗外。浓雾还没有散去,只能隐约看见苦水河对岸青铜镇模糊的轮廓。那里有她偷偷上过学的女子学堂,有她最爱吃的桂花糕铺子,有她曾经奔跑过的青石板路......
“更衣吧。”
管家婆子捧来嫁衣,正红色的绸缎上用金线绣着繁复的凤凰于飞图案。可当嫁衣完全展开时,青莲的瞳孔猛地收缩——那上面用暗红色的丝线,在凤凰的眼睛位置,绣着两个诡异的符咒。
“这是老夫人特意请高人做法......”婆子的话还没说完,青莲突然站起身。
“我要见母亲。”
她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决。
管家婆子愣了一下,随即堆起假笑:“新娘子,吉时快到了,这......”
“我要见母亲。”青莲重复道,手指悄悄探入袖中,触碰到那把她藏了整整三天的剪刀。冰冷的金属触感让她打了个寒颤,却也给了她最后的勇气。
片刻后,一个穿着素色衣裳、鬓发凌乱的中年妇人被两个粗使婆子“扶”了进来。那是青莲的母亲苏氏,自从丈夫去世后就被姚家人软禁在后院佛堂。
“莲儿......”苏氏的声音颤抖着,想要上前,却被身后的婆子死死按住。
青莲看着母亲憔悴的面容,心如刀绞。三个月前,父亲突然暴毙,她们母女就被接到姚家“照顾”。说是照顾,实则是软禁。如今,更是要拿她的终身去给那个从未谋面的表哥“冲喜”。
“母亲,”青莲缓缓跪下,行了大礼,“女儿今日出嫁,特来拜别。”
她抬起头,与母亲四目相对的瞬间,用只有两人能懂的眼神传递着信息。苏氏的眼泪瞬间涌出,却强忍着没有哭出声,只是微微点了点头。
青莲起身,不再看任何人,径直走向那件嫁衣。
“我自己来。”
她接过嫁衣转身走进屏风后,指尖在那些诡异的符咒上停留片刻。然后,她迅速从袖中取出剪刀,在嫁衣内衬最隐蔽的位置,剪开一道口子,将剪刀藏了进去。金属的冰冷透过薄薄的内衬传到皮肤上,让她打了个寒颤。
当她穿着嫁衣走出屏风时,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冷气。
正红色的嫁衣衬得她肤白如雪,可那双眼睛里却像是结了一层冰。她头上没有戴凤冠,只别着一朵白色的茶花——那是她昨夜偷偷从院里摘的。
“这......这不成体统!”管家婆子惊呼。
青莲却像是没听见,径直走到母亲面前,再次跪下:“母亲保重。”
说完,她起身走向门口,红色的嫁衣在昏暗的房间里像一簇跳动的火焰。门外,迎亲的唢呐声越来越近,像是催命的符咒。
就在她踏出绣楼的瞬间,一阵狂风突然卷着雾气扑面而来,吹得所有人都睁不开眼。青莲趁机回头,最后望了一眼母亲的方向。
“渡河者,非渡水也,渡心也......”她轻声念着昨夜写在纸条上、又用血描摹过的话,袖中的手紧紧握住了嫁衣内衬里的剪刀。
浓雾中,她仿佛看见对岸有个青衫身影正望向这边。是错觉吗?她不知道。
花轿已经等在院中,大红色的轿身在这青灰色的晨雾里显得格外刺眼。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刘寨人。中国作协会员,北京汉墨书画院高级院士。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认证作家。曾就读于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并参加作家进修班深造。七律《咏寒门志士·三首》荣获第五届“汉墨风雅兰亭杯”全国诗词文化大赛榜眼奖。同时有二十多篇诗词获专家评审金奖。其创作的军人题材诗词《郭养峰素怀》荣获全国第一届“战歌嘹亮-军魂永驻文学奖”一等奖;代表作《盲途疾行》荣获全国第十五届“墨海云帆杯文学奖”一等奖;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春笋杯”文学奖。
目前,已发表作品一万余篇,包括《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等诗词,以及《山狐泪》《独魂记》《麦田里的沉默》等近二百部长篇小说,多刊于都市头条及全国各大报刊平台。
自八十年代后期,又长期致力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的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来,撰有《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著,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该文集属内部资料,未完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步于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