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霜
文/黄胜富(河南)
再有几天就霜降了
咋感觉每天清晨
都有叶落乌啼霜满天的意思
路边 树底下的黄叶子
上面都有淡淡一层的白迹
是霜吗
不 应该是露
是的 寒气重了
露已快成霜
百草如霜
是生命的历练
去追求新一轮葱茏
那池塘里的残荷
虽凋零
但昂然的神态
好似还在诉说着当初的灿烂
如霜的岁月
不是怨气肆虐
是峥嵘后的沧桑
让成熟
为每一个趟河的过客
受训受教
如霜是夕阳的繁华
把美丽释放得爱无忧伤
2025.10.19 上午
于霜露之间,写尽岁月的从容——评黄胜富《如霜》
黄胜富的《如霜》以霜降前夕的细微感知为引,将自然物象的“霜露”与人生岁月的“如霜”编织成篇。全诗没有悲秋的萧瑟,却带着历经时光沉淀的通透,在分辨“露”与“霜”的细腻观察里,写尽生命历练后的从容与豁达,读来如秋日晨露般清浅,又似霜后暖阳般温厚。
全诗最动人的,是以“小感知”见“大心境”的细腻表达。开篇从“再有几天就霜降了”的日常慨叹切入,将“叶落乌啼霜满天”的古典意趣,落回到“路边树底下的黄叶子”“淡淡一层的白迹”上。诗人特意分辨“是霜吗/不 应该是露”,这处看似琐碎的自问自答,恰恰藏着对时光的敏锐捕捉——不是骤然而至的“霜”,而是渐浓的“露”,正如岁月的变迁从非轰然降临,而是在日复一日的细微处悄然沉淀。这种从“具象景物”到“时光感知”的转化,让“如霜”的主题有了扎实的落点,不空洞,不矫情。
自然意象的选择,是“生命历练”的绝佳隐喻。“百草如霜”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追求新一轮葱茏”的历练;“池塘里的残荷”虽凋零,却以“昂然的神态”诉说“当初的灿烂”。诗人笔下的霜、露、残荷,都挣脱了传统“悲秋”的意象桎梏——霜露不是摧残生命的寒气,而是催生成熟的洗礼;残荷不是衰败的象征,而是过往繁华的见证。这种对自然的重新解读,恰是诗人心境的投射:他眼中的“如霜岁月”,从不是“怨气肆虐”的暮年,而是“峥嵘后的沧桑”,是能让“每一个趟河的过客”“受训受教”的生命课堂。
结尾“如霜是夕阳的繁华/把美丽释放得爱无忧伤”,将全诗的意境推向升华。它把“如霜”的岁月与“夕阳的繁华”并置,打破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怅惘,赋予暮年一种“爱无忧伤”的从容。这份从容,来自对“百草历练”的认知,来自对“残荷昂然”的共情,更来自对岁月本质的通透——如霜的时光,不是生命的尾声,而是将过往的峥嵘、沧桑的沉淀,化作“无忧伤”的美丽,坦然释放。
整首诗语言质朴如话,却藏着最细腻的观察与最通透的心境。它不写宏大的人生哲理,只从霜降前的露、霜、残荷写起,却在自然与人生的对照里,道出了岁月最本真的况味:如霜的岁月,是历练,是沉淀,是繁华过后,仍能坦然释放美丽的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