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倭影初现
镇河舰的龙骨在晨曦中发出低沉嗡鸣,甲板上的倭寇血渍竟如活物般蠕动,汇聚成一副东海地图。图上标注的红点星罗棋布,每个都是倭寇潜伏的暗桩,最刺眼处莫过于青铜镇——这里被朱砂圈为“龙脉之眼”。
“他们不仅要水道,还要截断华夏龙脉!”赵老伯颤手指向地图边缘的批注,倭文旁竟有钦天监的官印。
青莲俯身拾起半片烧焦的和服碎布,布料触手的瞬间,她眼前闪过无数画面:浪人武士在月光下剖腹献祭,巫女摇铃唤醒沉睡的海怪,最后定格在一张苍白阴柔的脸上——那男子穿着大明服饰,腰间却佩着倭刀。
“他们在找三神器...”青莲按住悸动的莲印,“用龙脉之力解开封印。”
明心运转心灯,灯光照向东北方。百里外的海面上,三艘朱印船正围着一座小岛旋转,船尾拖着的锁链深入海底,似乎在打捞什么。当他试图看清时,灯光突然被反弹回来,识海一阵刺痛。
“有修真者护持,而且是中原路数。”
话音未落,河滩上传来孩童惊呼。众人赶去时,只见几个小童正围着具浮尸——正是昨日逃走的倭寇头目。尸身布满诡异的紫色斑纹,胸口插着半截竹简,简上墨迹未干:“逆天者亡”。
“是钦天监的诛邪令!”赵老伯变色,“可这笔迹...”
明心拈起竹简,心灯感应到残留的真元波动。这气息他再熟悉不过——分明是塾馆里那个最爱临帖的哑巴书童!
众人赶回塾馆时,书童早已不见踪影,只留满墙血字组成的东海舆图。图中标注着三处发光的位置:苦水河底、姚家祠堂、以及...塾馆地窖!
地窖开启的瞬间,寒气扑面。四十九盏青铜灯按星位排列,拱卫着中央的水晶棺。棺中躺着个与青莲容貌相似的女子,心口插着柄倭刀,刀柄刻着十六瓣菊纹。
“是上一代镇河灵童...”青莲抚棺恸哭,“我的生母!”
棺盖内侧刻满血书,记载着惊天之秘:倭寇早在百年前就潜入中原,通过钦天监篡改龙脉。历代镇河灵童皆因洞悉真相而遭毒手,青莲被姚家收养本就是为了监视。
突然,所有青铜灯同时熄灭。黑暗中响起书童阴冷的声音:“既然找到这里,就永远留下吧!”
地窖四壁浮现出紫光符咒,正是倭寇秘传的“锁灵阵”。明心急忙催动心灯,却发现法力如泥牛入海——这阵法专门克制中原修真!
危急时刻,青莲将玉佩按在棺中女子额间。两代灵童血脉共鸣,水晶棺迸发出耀眼光芒。棺底显现出苦水河全景沙盘,其中三处礁石正组成太极图案。
“我明白了!”明心以心灯点燃沙盘,三处礁石射出光柱,在河心交汇成光门,“这才是真正的龙脉入口!”
书童见状狂扑而来,身体却在半空碎裂,化作无数纸人式神。每个纸人都带着部分记忆碎片,明心在其中看到更可怕的真相:当朝国师竟是倭人假扮,计划在祭天大典上血祭龙脉!
此时地面传来马蹄声,钦天监的兵马已将来路堵死。而光门正在缓缓闭合,留给他们的时间不多了...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刘寨人。中国作协会员,北京汉墨书画院高级院士。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认证作家。曾就读于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并参加作家进修班深造。七律《咏寒门志士·三首》荣获第五届“汉墨风雅兰亭杯”全国诗词文化大赛榜眼奖。同时有二十多篇诗词获专家评审金奖。其创作的军人题材诗词《郭养峰素怀》荣获全国第一届“战歌嘹亮-军魂永驻文学奖”一等奖;代表作《盲途疾行》荣获全国第十五届“墨海云帆杯文学奖”一等奖;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春笋杯”文学奖。
目前,已发表作品一万余篇,包括《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等诗词,以及《山狐泪》《独魂记》《麦田里的沉默》等近二百部长篇小说,多刊于都市头条及全国各大报刊平台。
自八十年代后期,又长期致力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的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来,撰有《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著,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该文集属内部资料,未完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步于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