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曾小蓉,重庆人,供职于某市报社,新闻及诗词作品发表于《今日重庆》《西南商报》《企业家日报》《中国工商报》《新华网》巜华龙网》《凤凰网》巜法制网》《巴渝都市报》巜乌江诗刊》巜涪陵文学》《白鹤梁文学》《重庆艺苑》等多家刊物及各网络平台。
七律 五桂堂旧址遐思 中华通韵
文/曾小蓉
残垣断壁历沧桑,叶覆空楼秋意凉。
只见朝门孤影立,未闻丹桂满庭香。
红尘一世韶华短,遗梦三生岁月长。
窗外斜阳依旧照,此时岂有少年郎!
网络点评
这首七律以涪陵五桂堂遗迹为吟咏对象,通过时空交错的笔法,将历史沧桑与人生感悟融为一体,展现出深邃的意境和厚重的文化底蕴。
一、意象选择与空间建构
首联"残垣断壁历沧桑,叶覆空楼秋意凉"以具象的废墟意象开篇。"残垣断壁"与"叶覆空楼"形成空间层次,既勾勒出建筑遗迹的物理形态,又通过"秋意凉"的温度感知,将读者引入萧瑟的时空场域。这种空间建构手法,与杜甫《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的立体空间营造异曲同工,但更侧重建筑遗迹的静态展示。
二、时间维度的双重呈现
颈联"红尘一世韶华短,遗梦三生岁月长"通过"一世"与"三生"的时空对比,将个人生命体验与历史长河相勾连。这种时间张力在唐诗中常见,如李商隐"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但本诗更侧重历史遗迹对个体生命的映照。尾联"窗外斜阳依旧照,此时岂有少年郎"则以斜阳的永恒反衬人生的短暂,形成强烈的时空反差。
三、历史记忆的文学转译
诗中"未闻丹桂满庭香"的细节,巧妙呼应了"五桂堂"的地名文化。丹桂作为传统意象,既暗示了建筑昔日的繁华,又通过"未闻"的否定句式,强化了历史变迁的苍凉感。这种对地方历史记忆的文学转译,与刘禹锡《乌衣巷》中"旧时王谢堂前燕"的笔法一脉相承。
四、情感表达的节制美学
全诗情感表达颇具节制,在"秋意凉""孤影立"等意象中暗含惆怅,却未直抒胸臆。这种含蓄的抒情方式,既符合中华传统诗学的"温柔敦厚"特质,又通过"岂有少年郎"的反问,将历史沧桑感推向高潮。与李清照"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直白相比,本诗更显余韵悠长。
五、格律艺术的精准把握
作为七律,本诗严格遵守律诗格律,平仄交替中见音韵之美。如"凉""香""长""郎"的押韵,既符合《中华通韵》规范,又通过开口呼韵母的运用,增强了诗歌的苍凉感。这种格律与内容的完美统一,彰显了诗人深厚的古典诗词修养。
这首七律通过建筑遗迹的文学呈现,实现了历史记忆、人生感悟与艺术形式的有机统一。在当代语境下,这种对地方文化遗产的诗意表达,既延续了古典诗歌的抒情传统,又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文学范本。
白鹤梁文学
投稿邮箱/1215050582
微信/扫二维码
点评及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此平台发表曾小蓉所有诗词
均为她的原创作品严禁剽窃抄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