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诗
游丹霞山(二篇)
作者/杨元花
审核/黄锦枫
主播/恋之风景
总编/李淑林

一,丹霞行记
晨雾还未散尽时,我踏过青石板路往山上去。风里裹着松针的清苦,偶尔有红砂岩的碎屑从石阶旁滚落,像谁不小心打翻了千年的胭脂盒。
抬头是被晨光染透的赤壁,岩层的纹路是大地的掌纹,一道叠着一道,藏着亿万年的潮起潮落。有些岩体斜斜切下,留一道锋利的剪影;有些却被风雨磨得温润,青苔在褶皱里织出暗绿的诗行。我伸手去触,指尖能摸到时光的粗糙——那是砂砾与地壳碰撞的痕迹,是水与风反复摩挲的温柔。
行至半山亭歇脚,忽见云从谷中漫上来。白色的雾团绕着红色山梁流转,让赤壁成了漂浮的岛。山雀的啼鸣从雾里钻出来,清脆得能敲碎晨露。远处的锦江该是醒了,听说它绕山而行时,会把丹霞的影子揉进水里,让每一道波纹都带着胭脂色的光。
待雾散时登至峰顶,才懂“丹霞”二字的真意。整座山像被夕阳点燃,红得热烈,却不灼人——是沉淀了岁月的温厚。风掠过耳畔,似在说那些关于地壳运动的旧事,说岩层如何在时光里慢慢变红,说每一道沟壑都藏着自然的低语。
下山时回望,暮色已为丹霞描上淡金的边。我知道这山不会记得我的来访,正如它不记得千万年来的每一阵风、每一场雨。但我会记得,曾有一刻,我与亿万年的时光并肩而立,在红色的山岩间,读懂了大地最沉默也最磅礴的诗。

二,丹霞寄石记
我们在暮色漫上山梁时,寻到那块相倚的红砂岩。当地人说它是“寄石”,风里雨里守了百年,像两双手,在赤壁间攥着半捧夕阳。
你指尖抚过石面的纹路,说这是大地的旧信笺,每道沟壑都写着亿万年的等待。我忽然觉得,我们也成了信里的字——你站在左边,影子斜斜靠向石身,我在右边拾级而上,目光越过你的肩头,能望见锦江把最后一缕霞光揉成碎金。山风漫过耳畔时,携来松针的轻响,倒像谁在轻声念着信里的话。
夜里的风凉了些,我们裹紧外衣坐在石旁。星子从岩层的缝隙里漏出来,一颗接一颗,缀在黛色的山尖。你说若等得到日出,该能看见晨光把石头染成胭脂色,我没说话,只把掌心贴在石上,好像这样就能接住它藏了整夜的温。
天快亮时,东方先漫开一层淡粉。我们扶着寄石起身,看第一缕光刺破云层,落在对面的赤壁上——先是一道金边,再是一片绯红,最后整座山都醒了,红砂岩的碎屑在晨光里闪着微光,像谁撒了把碎钻。你忽然牵住我的手,指尖的温度混着石面的凉,倒比晨光更暖些。
后来我们下山,频频回头望。寄石仍立在那里,一半浸在朝阳里,一半藏在山影间。我知道它还会守着无数个日出日落,可那一天的风、霞光与相握的手,会像石上的纹路一样,在我心里,慢慢长成不会褪色的暖。
2019.7


作者简介
杨元花,女,1954年9月出生,广东省揭阳市榕城区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揭阳诗社社员,揭阳榕城作家协会会员,《鲁南作家》编辑部特约作家,中国诗人年度诗歌选集编辑委员会认证诗人,中华诗书画派成员。197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0年毕业于汕头大学医学系,儿科副主任医师,从事医师工作已45年,2009年9月退休,退休后反聘,继续从事儿科门诊医疗工作,发表多篇专业论文,主持多项科研项目。自幼喜欢文学,从医之余,常撰文作诗,笔耕不辍,作品发表于《名篇文学艺术网联盟》、《世界文学联盟》、《文学名人堂》、《当代作家》、《南疆战旗》《乔林诗社》巜中国经典乡村文学选编》《榕风.榕城作家》《诗家风采·广东诗人》《名家百科》《顶端新闻》《都市头条》《名篇.金榜头条》《幸福驿站文学》、百度等刊物或公众号。在《当代作家》2024年2期诗词歌赋大赛中荣获冠军奖。2025年成为名篇.金榜头条文学艺术联盟认证会员。





总编简介
李淑林,网名阳光,注册志愿者,仁义寿乡民星榜样.最美家庭,眉山市助人为乐最美家庭,名篇.金榜头条总编导师,文学艺术网、文学名人堂等十大平台总编。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华夏精短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东坡诗词学会会员、理事,仁寿作协、诗词学会会员。年年被名篇评为文学领军人物和年度功勋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