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游古都开封
张旭
时隔数载后的深秋,我再度踏上开封这座沉淀了千年岁月的古都。
记得初游时,满心都是对 “东京梦华” 的好奇,脚步匆匆追着景点打卡;此番再来,更像赴一场与千年古都的深度对谈,用四天时光,在开封府的正气、龙亭的庄严、铁塔的坚韧、万岁山的豪情与清明上河园的鲜活里,慢慢读懂这座古城藏在历史中的故事。
首日清晨,我走进开封府。朱红大门推开的瞬间,晨雾还未散尽,檐角的铜铃轻轻晃动,似在唤醒沉睡的历史。第一次来,只顾着看 “包青天断案” 的实景演出,热闹过后,只留下模糊的印象。而今站在正厅前,目光落在公案上 “明镜高悬” 的匾额,指尖拂过冰凉的栏杆,仿佛能触到当年包拯审案时的凛然正气。后院的清心楼里,展柜中泛黄的卷宗记录着历代府尹的民生举措。墙角的古柏枝叶遒劲,阳光透过枝叶洒下斑驳光影,恍惚间,似有身着官服的身影在回廊间穿行,将 “清正廉明” 的信念,刻进了这座府邸的每一寸砖瓦。
当日午后,龙亭的琉璃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初游时,只惊叹于它建在十三米高的台基上,俯瞰潘杨二湖的恢弘气势。此番再登台基,脚步慢了许多。御道旁的石狮子历经风雨,鬃毛依旧清晰,仿佛还守着北宋皇宫的旧梦。站在殿宇前远眺,潘杨二湖如两块碧玉镶嵌在城间,湖边柳树垂下万千枝条,风一吹,似在诉说着杨家将的忠义与潘美的争议。不远处,几位老人围坐在一起唱豫剧,“陈桥兵变” 的唱段婉转悠扬,与龙亭的庄严肃穆交织,让人忽然明白:这座城的历史从不是博物馆里的冷文物,而是活在百姓的唱腔里,融在日常的烟火中。
次日,我寻到了万岁山。初游时竟错过了这片天地,此番前来,才知这里藏着别样的豪情。走进园区,古战场的布景扑面而来,旌旗猎猎,甲胄泛着冷光。“岳飞枪挑小梁王” 的实景剧正在上演,演员们骑马厮杀,兵刃相撞的脆响、战马的嘶鸣,瞬间将人拉回那个金戈铁马的年代。第一次在开封感受这般浓烈的武侠气息,我坐在看台上,看着演员们矫健的身姿,听着台下观众的叫好声,忽然懂得:开封不仅有文人笔下的婉约,更有江湖儿女的热血。午后在山间的茶寮小憩,捧着温热的菊花茶,听茶掌柜讲万岁山与梁山好汉的传说,阳光透过木窗洒在茶盏里,暖意顺着指尖蔓延到心底。
第三天,我把时光留给了清明上河园。初游时,只顾着追逐《清明上河图》里的场景,虹桥上的 “行人”、汴河上的 “商船”,看得眼花缭乱。此番再来,我刻意放慢脚步。清晨的园子里,雾气还未散尽,“汴绣姑娘” 坐在廊下飞针走线,丝线在指尖流转,绣出汴河的波光粼粼;“说书先生” 摇着醒木,讲一段 “汴京市井趣闻”,引得听众阵阵发笑。午后登上画舫,顺着汴河缓缓前行,两岸的建筑飞檐翘角,“小贩” 的叫卖声此起彼伏,恍惚间竟分不清是在园景里,还是在千年前的汴京街头。傍晚,《大宋・东京梦华》的灯光亮起,汴河两岸光影流转,歌声与乐声交织,将北宋的繁华与浪漫演绎得淋漓尽致。晚上观看水上大型表演《东京梦华》让我震撼,当晚即用《雨霖铃》词牌写词一首表达难平的心境:
《观东京梦华有感》
长河灯捻,映朱楼影,画舫歌彻。
虹桥曾载繁市,檐角畔、笙箫明灭。
绣幌低垂舞袖,惹游人凝睫。
正醉里、遥见东京,故苑香飘旧时月。
倏然鼓歇灯痕灭,剩寒烟、漫锁亭台堞。
千年梦影难觅,空怅望、水天相接。
此际凭栏,唯有清风拂乱眉睫。
竟不绪、咽断愁肠,冷月随波迭。
离别开封第四天的晚上,我又去了鼓楼夜市。捧着热腾腾的灌汤包,看着街头的灯火,忽然觉得:初游开封,看的是热闹的景致;再游开封,品的是岁月的温度。这座古都,就像一本厚重的书,每一处景点都是一页精彩的篇章,每一次翻阅,都能在熟悉的风景里,读出新的感动。
我在心中默念,我定会再来开封,因为这里的故事,还没听够;这里的烟火,还没品尽。
作者简介:旭日东升(张旭),河南省鹤壁市工商局退休干部,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政治系毕业,鹤壁市国学研究会专家,文学爱好者,尤其是喜欢写古体诗词和现代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