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台上那盆吊竹
——散文.后附评析
文/张海峰(陕西)
悬在阳台东南角的一盆吊竹,像飘了一团悠然的绿云——
它从不在意精致的瓷盆,只栖在一只素白的塑料挂盆里,枝蔓却不管不顾地从盆沿溢出来,长到半米长,便顺着盆壁垂落,风一吹就轻轻晃,活像道流动的绿瀑布——不是飞流直下的激越,是带着软劲儿的滑,叶尖扫过阳台的瓷砖,连影子都透着自在。
我总笑它是“懒人专属的花”。浇水从不用掐着日子算,出门一周回来,别的盆栽早蔫了叶尖,它不过是让几片老叶蜷了边,浇透一次水,隔天便又把新绿挺得笔直。倒不像书房那盆君子兰,得隔着玻璃晒散射阳光,浇水要绕着盆边慢渗,稍不留神就烂了根;也不似邻居家的兰花,得用松针土,还得常喷叶面水,去年冬天不过冷了两天,花苞就全枯了。这吊竹却什么都不挑,夏天晒足了太阳,叶片反更显油亮;冬天搬回窗边,哪怕温度低些,也只是放缓了生长,从不会闹脾气似的枯萎。家人总爱围着它打转。母亲晾衣服时,会顺手拨弄两下它的枝蔓,说“这叶子看着就养心”;父亲有时坐在阳台的藤椅上喝茶,目光落在那片绿瀑布上,话就多了些,说想起他小时候老家院墙上的爬山虎,也是这样不管不顾地长;连刚上小学的侄女来,都要踮着脚数它新冒的嫩芽,数完就仰着头笑,说“姑姑,它又长高啦”。没有谁特意为它施肥修剪,可它偏用最旺盛的姿态,把阳台的角落填得满当当的,连风穿过时,都带着股鲜活的气息。
我常站在阳台看它,看阳光透过叶片的纹路,在地上投下细碎的影子;看雨天时,水珠挂在叶尖,顺着藤蔓往下滴,像串不说话的风铃。它从没有君子兰花的端庄,也没有兰花的清雅,却有一种让人安心的洒脱——不盼着被精心呵护,不渴求旁人的夸赞,只凭着一股韧劲,把日子过成了自己的模样。这份喜人的自在,倒比那些娇贵的花草更动人,我每次瞧它时,心里都软软的,像被这一抹绿,悄悄裹进了生活最温软的静好里……
2025.10.
评析:
这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抒情散文,以下评析散文《阳台上那盆吊竹》
张海峰的这篇散文,以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吊竹”为审美对象,通过细腻的观察、生动的描摹和深刻的感悟,将一种朴素的生命哲学寓于其中,读来清新隽永,余味悠长。
一、 结构清晰,层层递进
文章结构严谨,脉络清晰,遵循了由外而内、由物及理的经典散文范式。
1. 开篇绘形: 起笔即以两个精妙的比喻——“悠然的绿云”、“流动的绿瀑布”,勾勒出吊竹的整体形态与神韵,奠定了全文清新、自在的基调。“软劲儿的滑”、“影子都透着自在”等表述,瞬间赋予了植物以灵动的生命感。
2. 中间赋性: 文章主体部分从三个维度丰满“吊竹”的形象。
· 其性“韧”: 通过与“君子兰”、“兰花”的对比,突出吊竹生命力的顽强与随和。它“不掐日子算”浇水、“什么都不挑”的习性,被作者幽默地概括为“懒人专属的花”,实则赞颂了其不娇贵、易生存的坚韧品质。
· 其情“融”: 吊竹并非孤芳自赏,而是自然地融入家庭生活。母亲、父亲、侄女与它的互动,赋予了这株植物情感的温度。它成为亲情的纽带,勾起父亲的乡愁,带来母亲的慰藉,承载孩子的童真。这使得“吊竹”超越了植物本身,成为了家庭情感与生活意趣的象征。
· 其神“安”: 在静态观察中,作者进一步挖掘其精神内核。阳光下的碎影、雨滴中的“风铃”,这些细节描写将吊竹的静谧与灵动和谐统一,为下文的哲理升华做了铺垫。
3. 结尾悟理: 文章最后一段卒章显志,点明主旨。吊竹的“洒脱”在于“不盼着被精心呵护,不渴求旁人的夸赞,只凭着一股韧劲,把日子过成了自己的模样”。这既是物的品性,也是人的向往。结尾“心里都软软的,像被这一抹绿,悄悄裹进了生活最温软的静好里……”诗意地表达了主体与客体交融后所获得的心灵安宁与生命体悟。
二、 艺术特色:对比鲜明,语言精妙
1. 巧用对比,凸显主旨: 文章最突出的手法是对比。将吊竹的“泼辣”与君子兰、兰花的“娇贵”进行鲜明对比。这不仅在园艺层面区分了植物的习性,更在象征层面构成了两种人生态度的对照:一种是依赖外在条件、需要被认可的精雅;一种是内在自足、随遇而安的坚韧。通过对比,吊竹所代表的朴素、自在的生命形态更具感染力。
2. 语言生动,富于质感: 作者的语言极具表现力。
· 动词精准: “溢”、“垂落”、“晃”、“滑”、“扫”、“挺”等动词,将吊竹无拘无束的生长状态描绘得活灵活现。
· 比喻新奇: “绿云”、“绿瀑布”、“不说话的风铃”等比喻,既贴切又充满诗意,化静为动,赋予植物以动态的美感。
· 通感运用: “心里都软软的,像被这一抹绿……裹进……”一句,将视觉上的“绿”转化为触觉上的“软”和心理上的“静好”,打通了感官界限,深化了审美体验。
3. 细节传神,情感真挚: 文中对家庭成员的描写虽着墨不多,但细节捕捉非常到位。母亲“拨弄枝蔓”、父亲回忆“爬山虎”、侄女“数嫩芽”,寥寥数笔,生活气息扑面而来,情感真挚自然,让文章的“情”落在了实处。
三、 思想内涵:于平凡中见真谛
这篇散文的核心魅力,在于它从一盆平凡的吊竹中,提炼出一种可贵的生活哲学和人生智慧。
它赞美的是一种“自在”的生命状态:不依附于外在的物质条件(素白的塑料盆),不苛求于环境的严苛与否,只是顺应本心,默默生长,活出属于自己的“韧劲”和“姿态”。
它也是一种生活态度的隐喻:在当今这个追求精致、效率,常常令人焦虑的时代,吊竹所代表的“低维护”但“高生命力”的生存方式,无疑是一种温柔的启示。它告诉人们,真正的“静好”与“自在”,或许不在于对外在标准的疲于奔命,而在于向内找寻那份宠辱不惊、随遇而安的定力与洒脱。
总结:
《阳台上那盆吊竹》是一篇形神兼备、情理交融的精致小品。它以其细腻的笔触、鲜明的对比和深刻的感悟,成功地将一盆普通的家庭盆栽,升华为一个承载着家庭温情与人生哲思的审美意象。它让我们看到,美与智慧并非远在天边,恰恰就蕴藏在我们身边最平凡、最坚韧的生命里。
注:原创首发。
张海峰,微信名:海峡两岸,籍贯:陕西省西安市。喜欢用文字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来丰盈自己。小说、诗歌、散文、诗评散见公众平台及传媒电台千余篇(首)。有入多种选本,偶有获奖。【西宁表情】微刊特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