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8日,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杨振宁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这位跨越一个世纪的科学巨匠,用一生在物理世界拓疆辟土,以赤子之心联结中西,其留下的学术遗产与精神财富,终将永远照亮人类探索未知的征程。
格物求真:铸就物理学的不朽丰碑
杨振宁的学术生涯,是一部现代物理学的创新史诗。1954年,他与罗伯特·米尔斯提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被公认为与麦克斯韦方程、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相媲美的基础物理理论之一,为后续多个诺贝尔奖成果奠定根基。1957年,35岁的他因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原理,斩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发现被奥本海默誉为“为困在黑屋子里的高能物理学家找到了出口”,彻底改写了人类对对称性的认知。此外,“杨-巴克斯特方程”更开辟了物理与数学交叉研究的新方向,彰显其跨越学科的深邃洞察力。
“宁拙毋巧,宁朴毋华”是杨振宁毕生恪守的治学格言。面对“θ-τ之谜”的学界困境,他不惧权威质疑,从实验数据的细微矛盾中探寻真相,最终通过吴健雄的实验验证了颠覆性假设。即便百岁高龄,他仍对科学世界保持着孩童般的好奇,这种执着与纯粹,让弗里曼·戴森评价他为“继爱因斯坦和狄拉克之后,20世纪物理学的卓越设计师”。
心向故土:架起中西交流的桥梁
“我为自己的中国血统和背景而感到骄傲”,1957年的诺贝尔领奖台上,杨振宁的致辞道出了深藏心底的家国情怀。这份情愫贯穿其一生:在美国生活的半个多世纪里,办公室始终悬挂清华园照片,书架上摆着父亲手写的诗集;1971年,他率先以知名科学家身份回国访问,掀起华裔学者访华热潮。
1973年7月,杨振宁在第四次来华访问期间,向接待人员提出了拜会毛泽东主席的请求。7月17日,在周恩来总理和周培源的陪同下,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书房会见了杨振宁。毛主席的兴趣非常广泛,那次一个半钟头的见面,从哲学到物理学,到怎么样做研究,都是谈的话题。毛泽东还向杨振宁询问了很多有关物质、粒子之类的物理问题,使杨振宁感受到毛主席对于科学以及科学家的珍重。谈话结束后,毛泽东和杨振宁握手告别时说,自己年轻的时候也很想在近代科学方面做一些贡献,可是后来没做到,很高兴杨振宁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成绩。
而在1971年杨振宁首次回国访问时,周恩来总理就曾与他长谈将近5个小时。1972年,杨振宁第二次访问中国时,在周恩来总理主持的宴会上,结识了物理学家周光召~两弹一星元勋,此后他们成为挚友,共同推动了中国物理学发展。1975年,杨振宁向周恩来总理建议加强科普工作,并推荐引进1845年出版的国际知名期刊《科学美国人》中文版版权。
薪火相传:留下超越时代的精神财富
“我的一生可以算作一个圆,从一个地方开始,走了很远的地方,现在又回来了。”2021年,杨振宁先生捐赠清华大学的仪式照片中,他的笑容从容而满足——2000余件图书、手稿、书信等珍贵资料被无偿捐献,“杨振宁资料室”的揭牌,成为他留给学界的宝贵财富。而他更以师者之心耕耘杏坛,1997年起担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主任,立志打造“中国版的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引进姚期智、王小云等顶尖学者,为中国培养顶尖科研人才。
杨振宁曾说:“我想我在科学工作的成就帮助中国人的自信心增加了,这个恐怕是我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正如潘建伟院士所言,杨先生的成就让无数后辈相信“中国人也能做顶尖科学”。这种自信与担当,连同他“朴实治学、赤诚爱国”的品格,已成为跨越代际的精神养分。
如今,科学的星空迎来巨匠归航,但“杨-米尔斯规范场”的光芒依旧璀璨,“归根居”的赤心已然永存。杨振宁先生留下的不仅是物理公式中的永恒定律,更是一份激励后人笃行不怠的精神遗产,在岁月长河中永远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