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篇·拓荒
雾锁武陵晓色开,钢轨初铺向远隈。
廿载风霜凝壮志,一群赤子拓荒来。
肩扛道尺量云路,脚踏寒岩筑铁台。
莫道山深前路险,丹心已铸第一枚。
第一章 拓荒者:弦上之箭,剑指渝怀
2005年的冬天,重庆的寒风比往年更烈。时任原遵义工务段工长的雷玉刚,攥着那张印着“涪陵工务段筹备组”字样的地图,在宿舍里翻来覆去一夜未眠。桌上摊开的地图上,一条崭新的红线从重庆枢纽襄渝线团结村出发,蜿蜒穿过武陵山区,直抵湖南怀化,624公里的里程旁,密密麻麻标注着“井口特大桥”“长寿特大桥”“涪陵乌江大桥”等字样——这是西部大开发首条开通的扶贫铁路,也是当时西南地区科技含量最高的干线铁路。
“国家I级干线,单线预留复线,最大限制坡度6‰,加力坡度13‰,最小曲线半径困难地段800米,近期时速120公里,远期180公里……”雷玉刚把这些数据背了又背,仿佛要把这条铁路的筋骨刻进骨子里。几天后,他约上同在遵义工务段的蔺秀敏,开着一辆老旧皮卡,沿着临近尾声的渝怀线一路考察。当车轮碾过家门前新铺的60公斤重磅钢轨,崭新的零配件,雷玉刚突然红了眼眶:“咱们干铁路十来年,还从没见过这么有分量的线路,这要是能参与进来,这辈子值了!”
彼时的涪陵工务段,还只是撤销重庆铁路分局后新成立的筹备组。2005年11月23日,路局正式发文成立涪陵工务段的消息传来,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在川渝黔工务系统激起层层涟漪。筹备组的办公室设在涪陵城区旁租赁的顺达旅馆里,几张办公桌、一台老式打印机,加上墙上挂着的“渝怀线分布图”,便是这个新单位的全部家当。筹备组班子每天带着工作人员跑遍沿线,从井口到秀山,426公里的线路上,60个班组的选址、设备调配、人员选拔,每一件事都要亲力亲为。
“就像搭积木,从零开始,每一块都得选准、放稳。”时任筹备组劳资负责人的熊科回忆,当时最难的是人员调配。按照规划,首批需要237名职工,这些人要从原重庆、遵义、贵阳、自贡、安顺工务段选拔,既要懂技术,又要能吃苦。消息一出,报名的人挤破了筹备组门槛。“我去!”“算我一个!”年轻人们的声音里满是热血,有的甚至提前收拾好了行囊,就等着一声令下。
2006年1月7日,这是涪陵工务段历史上第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来自川渝黔各工务段输出的237名热血男儿,背着铺盖卷,提着行李箱,乘坐工程施工单位调来的1台内燃机车、2台工程指挥车,牵引3辆轨道车、2辆大篷车,从井口向秀山进发。有人抹着眼泪和家人告别,有人握着同事的手互相鼓劲,还有人看着远处的钢轨出神,因为他们大多是八九十年代轮换父辈岗位的“铁二代”,这一次,他们要回到家乡,用自己的双手,为这条“扶贫路”筑起安全屏障。
“当时有个细节我一辈子忘不了。”熊科说,首批职工里有对叫张斌、张网的兄弟,两人都是从贵阳工务段调来的。报到那天,兄弟俩扛着一个大木箱,打开一看,里面全是维修工具——扳手、道尺、螺栓套筒,甚至还有他们自己磨的錾子。“我们怕新工区工具不够用,就把家里的‘宝贝’都带来了。”张网笑着说,那语气里,满是对未来的期待。
就这样,一支平均年龄30左右的队伍,像弦上的箭,朝着渝怀线进发。他们进驻的60个班组,有的设在隧道口,有的搭在大桥旁,还有的租住在老乡的农舍里。没有食堂,就自己架起铁锅做饭;没有宿舍,就把临时板房隔成上下铺。但没人抱怨,每天天不亮,工人们就扛着工具上道,检查钢轨、紧固螺栓、清理道床,直到夕阳把影子拉得很长很长。
雷玉刚被分到家门前的涪陵巡养工区任工长。他带领的班组负责9.5公里线路的养护,其中有6.5公里在隧道里。冬天的隧道里寒风刺骨,水汽凝结在钢轨上,走上去一步一滑。雷玉刚每天带头钻进隧道,手里的道尺量了又量,每一颗螺栓都要亲手拧一遍。“当时没有现在的机械化设备,全靠人力。”雷玉刚说,后面分来的退伍军人邱建力、大专生张云飞、王良、张耀升、王泰兴,在这段线路上摸爬滚打,从线路工走上工班长,成了车间、科室的“领头羊”。
重庆工务段调来的朱正强一头扎在渝怀线最偏僻的白马巡养工区任工长,工区坐落在乌江坎上的崖头旁,工区买米买菜,只有乘坐渡船,过江那面步行十多公里去白马镇购买。已在川黔线干了21年的朱工长,像慈父般,向新分来的一批批退伍军人、大专生传授线路养护知识,带领2名老职工,5名劳务工,8名新工,养护的10公里隧道线路、2公里名山桥梁线路、4组道岔、2股站线设备质量,月月验收优良。而今已是关工委“五老”的朱工长说,“这里环境虽然艰苦,却锻炼人,”他扳起指头一数,“退伍军人王铭强、于浩、汪春龙、石兴海,就是在这种环境里淬炼的工班长,大专生唐宇、马亮,在这里淬炼后走上的干部管理岗位。”
就这样,这群拓荒者用双脚丈量着每一寸钢轨,用双手守护着每一段线路。他们像一颗颗道钉,牢牢钉在渝怀线上,为这条“扶贫路”的顺利开通,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
中篇·坚守
深山孤盏映寒星,风雨兼程护轨宁。
凿石开山汗作雨,巡桥过隧步为经。
师徒薪火传精艺,岁月芳华献驿亭。
莫道平凡无壮举,钢轨之上写丹青。
第二章 坚守者:大山深处,灯火可亲
长潭沟工区的清晨,总是从一声哨响开始。2006年5月,高安树背着铺盖卷,踏上了前往长潭沟的路。从酉阳乘坐慢火车40分钟,来到夹在圆梁山“大板溪”1、2号隧道口之间的长潭沟工区,一楼一底的长潭沟车站运转搂旁边,就是40米长的明山线路,被人们称之为渝怀线上的“一线天”,因为站在线路上抬头看,天空只剩下一条狭长的缝隙。
“当时心里确实凉了半截。”高安树笑着说,他之前在内昆线二道桥工区当工长,虽然条件也艰苦,但至少离县城近,而长潭沟工区地处深山,买包盐都要走10多公里山路。更让他愧疚的是,为了来这里,他不得不把刚上初中的儿子托付给父母照顾。“走的那天,儿子拉着我的衣角问,爸爸你什么时候回来,我只能说忙完工作就回。”高安树的声音有些沙哑,“现在想想,欠孩子太多了。”
但愧疚很快被忙碌冲淡。长潭沟工区管辖的线路虽然只有8公里,却是渝怀线的“咽喉”——圆梁山隧道是当时西南地区最长的铁路隧道之一,线路坡度大、曲线多,养护难度极大。高安树带领工区8名职工,每天天不亮就上道,线路大机捣、设备大整治、轨检车任务,一项都不能含糊。“轨检车就像线路的‘CT机’,一点问题都不能有。”高安树说,为了确保轨检车成绩优良,他们每天来回步行10多公里,对每一段线路进行细致检查,发现问题当场处理。
日子久了,单调和孤独成了最大的敌人。为了让大家能安心工作,高安树动起了脑筋。在工区背后的圆梁山上敞放喂养“白洛克”跑山鸡,“刚开始只是试试,没想到越养越多。”高安树说,他自掏腰包,在当地老乡家买了上千斤包谷米,每天清晨出工前,吹一声哨子,鸡群就从四面八方飞来,围着他啄食;晚上,鸡群又会飞到树桠上过夜。“这些鸡就像我们的伙伴,只要我一吹哨,它们就会回来。”高安树笑着说,最多的时候,鸡群有几百只,每月能下上千个鸡蛋,工区食堂顿顿有蛋吃,天天有土鸡汤喝,职工们的脸上也渐渐有了笑容。
有一次,儿子打电话来,说想爸爸了。高安树就把电话放在鸡群旁,让儿子听鸡叫的声音。“儿子问,爸爸你那里怎么有这么多鸡,我说这是爸爸的‘战友’,它们和爸爸一起守护铁路。”高安树说。从那以后,儿子每次打电话,都会先问“鸡战友”好不好。
在涪陵工务段,像长潭沟这样偏僻的工区还有很多。磨溪、白涛、白马、中咀、黄草场、郁山、干溪沟、鱼泉、细沙……这些名字,在地图上或许只是一个小小的圆点,但在涪工人心里,却是一个个温暖的家。
鱼泉巡养工区的何建,至今记得2006年刚到工区时的情景。工区坐落在鱼泉镇旁的山脚下,管辖的13公里线路,有10公里在桥隧之间,由于桥隧两端路基软硬不均,沉落量大,线路水平总是不稳定,月均添乘反馈的水平、三角坑、方向超限多达40多处。“当时我连工长都没当过,心里特别没底。”何建说。他之前在川黔线七龙星养路工区当线路工,技术不算差,但面对这样复杂的线路,还是有些手足无措。
不服输的劲头上来了,何建通过电话,向友邻工区老工长请教。老工长告诉他,桥隧线路养护要“看、量、调、稳”,看路基变化,量几何尺寸,调轨枕间距,稳螺栓松紧。何建把这些话记在本子上,每天带着本子上道,一边量一边记,遇到不懂的就当场请教。晚上回到工区,他又把白天的记录拿出来整理,分析问题原因,制定解决方案。“
“那段时间,每天都要干到日落才回,身上磨掉了一层皮。”何建说,有一次为了调整一段线路的水平,他和同事们从早上一直干到深夜,手里的扳手拧坏了两个,终于把超限的地方调整到位。当第一列火车安全通过时,何建和同事们站在轨道旁,看着列车的灯光渐渐远去,眼泪不知不觉流了下来。
就这样,何建带领班组苦战两个多月,终于扭转了线路质量差的被动局面。之后的18年里,他一直坚守在鱼泉工区,从一名普通的线路工成长为工长,再到后来的段材料工区工长。“这条线路就像我的孩子,看着它一天天变好,心里特别踏实。”何建说。
细沙线路巡养工区,曾是涪陵工务段条件最艰苦的工区之一。工区地处鱼泉、长潭沟之间,管辖的“圆梁山”“旗号岭”10余公里隧道线路和不到500米的明山线路,是渝怀线独一无二的“隧道集群”。从鱼泉站下车,要穿越5公里长的“旗号岭”隧道,步行一两个小时才能到达工区。
2007年1月,袁智明调任细沙工区工长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把这条线路养好。为了全身心投入工作,他把妻子接到工区,让她当隧道看守工,夫妻二人一起守护这条“隧道线”。“当时工区只有5个人,2名劳务工和3名新分退伍军人,经验都不足。”袁智明说,他每天带着大家钻进隧道,手把手教他们检查钢轨、紧固螺栓、清理道床。隧道里空气不流通,粉尘大,每次出来,大家都成了“灰人”,但没有一个人抱怨。
在袁工长带领下,细沙工区的轨检车成绩月月名列全段第一。后来,细沙工区撤销,线路划归鱼泉工区养护,但这段线路的静动态质量仍然保持着全段领先。“只要用心,再难的线路也能养好。”袁智明说,如今55岁的他,仍在秀山线路维修工区奋斗,那条曾经让他倾注心血的“隧道线”,始终是他心中最珍贵的回忆。
这些坚守在大山深处的涪工人,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守护着渝怀线的安全。他们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有着润物细无声的温暖——就像工区里的那盏灯,无论风雨多大,始终为列车照亮前行的路。
第三章 奋斗者:钢轨为纸,汗水为墨
2006年8月,梁勇义背着行囊,站在了太洪巡养工区的门口。彼时的他,刚从自贡工务段调来,身上还带着部队里练就的刚烈与勇猛。工区驻扎在长江边的老乡房子里,7名职工挤在两间小屋里,最让大家头疼的是喝水问题——望着滔滔长江,却没有干净的饮用水,每天只能到几公里外的山上去挑井水,“我是一名军人,哪里有困难,就该往哪里冲。”梁勇义说。他刚到工区就当上了工长,看着大家每天挑水喝,心里很不是滋味。他开始四处打听,想办法解决饮水问题。经过多方协调,他带着车间书记、段主管水电工程师,爬山涉水找到当地镇、村、社的负责人,终于争取到了在铁路坎上的半山腰打沉井的机会。
打沉井的日子里,梁勇义每天带头干活,和工人们一起挖土方、运材料。炎炎夏日,他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肩膀被扁担磨出了血泡,却从没喊过一声累。2009年10月18日,当第一股清澈的自来水从水龙头里流出时,工区里一片欢呼。“那天,大家都痛痛快快洗了个热水澡,感觉比过年还开心。”梁勇义笑着说。从那以后,工区的盥洗间、卫生间、厨房都通了自来水,底楼卫生间“瘫痪”多年的电热水器也终于派上了用场。
解决了饮水问题,梁勇义又把心思放在了工区管理上。2008年8月,铁路坎下新修的生产房落成,他带领大伙把家当从农家租赁房搬进新居,把工(机)具房、工长办公室、厨房、保管室、会议室、单身寝室打理得井井有条。“工区就是我们的家,得让大家住得舒心、吃得放心。”梁勇义说。他和班委商量后,在当地农家请来包大姐当炊事员,负责大家的饮食。
刚开始,包大姐因为工资低,有些情绪。梁勇义主动找她沟通,还让女朋友陪同一起交流。“上头给的炊事费每月就只有400元,我们非常理解,但弟兄们都希望你能留下,就看在大家的份上,赏个脸。”梁勇义的真诚打动了包大姐,她拍着胸脯说:“好,就看在梁大哥的份上,我干!”
在包大姐的精心打理下,工区的伙食越来越好。三天两头炖猪脚、烧鸡鸭,每顿中晚餐都有荤有素。翻开当时的食堂生活记录,4月份的中晚餐单价分别为4.85元、4.65元、4.32元、3.89元,生活质量月月提高,伙食价格却月月下降。“大家吃得好,才有精力投入工作。”梁勇义说。那段时间,工区的凝聚力特别强,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大家都能拧成一股绳。
工区管辖的9.75公里正线、1.95公里站线里,有6组道岔、9个曲线,曲线全长占正线里程的三分之二,除了一座600米长的隧道外,全是明山线路。梁勇义刚到工区时,就带领大家用3周时间跑遍了每一个角落,把管辖设备、病害特征、人员情况摸得一清二楚。“打铁要靠自身硬,养好线路要靠人。”梁勇义说。当时工区有4名新分退伍军人,都是独生子女,体单力薄,缺乏吃苦精神。他用“老兵带新兵”的方法,手把手教他们技术,要求大家做到的,自己率先做到。
有一次,管内7.8公里长的测沟积满了淤泥,严重影响线路排水。梁勇义带领大家,用自制的独轮车推运弃土,每天从早干到晚,整整干了一个月,共推运弃土120立方米。“用独轮车不仅提高了3倍工效,还确保了人身安全。”梁勇义说,那段时间,大家的手上都磨出了厚厚的茧子,但没有一个人叫苦。
在梁勇义的带领下,太洪工区成了车间、段里最放心的班组。那些年,他没有向车间叫过一声苦,讲过任何苛刻条件,职工队伍团结和睦,线路静动态质量月月名列车间前茅。今年3月,55岁的梁勇义光荣退休,离开工区那天,他又沿着管辖的线路走了一遍,抚摸着熟悉的钢轨,眼泪不知不觉流了下来。“这条线路,我守了19年,有感情了。”梁勇义说,退休后他最想做的,就是再回工区看看,看看他曾经奋斗过的地方。
何流的故事,同样充满了奋斗的色彩。1998年,高中毕业的何流考入昆明中专运校,攻读线路专业。2000年8月,他被分配到原安顺工务段贵昆铁路二道岩工区,从此与钢轨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安顺工务段的6年里,他从线路工干到副工长,再到工长,每一个岗位都干得兢兢业业。
2006年新年刚过,何流背着行囊,和两位老乡一起,带着“团结、敬业、奉献、实干”的安工精神,来到了涪陵工务段麻旺线路巡养工区,挑起了工长的担子。“当时新线刚开通,线路几何尺寸变化大,月均检查发现处理水平、三角坑、轨距等超限多达30余处。”何流说,他每天带领弟兄们勤检细修,全身心扑在线路上,就连妻子生产,他都没能回家。
2006年1月20日,何流的妻子在涪陵老家生下了一个女儿。母亲打来电话,催他回家看看,何流却只能愧疚地说:“妈,我工作忙,女儿就拜托您了,等宝宝满月后,我再回家谢罪。”挂了电话,何流抹掉眼泪,又拿起道尺,钻进了线路。
女儿满月那天,何流终于抽空回了趟家。看着襁褓中粉嫩的女儿,他心里满是愧疚。“我给女儿取名叫何渝黔,因为她怀在贵州,生在重庆,这个名字对我来说有特殊的意义。”何流说。这个名字,也成了他与渝怀线之间最珍贵的纽带。
除了线路养护,何流还有一个“绝活”——电脑。在当时,能熟练使用电脑的职工不多,何流却把工区的各种管理制度、内业资料、台帐、人员结构、生产日月计划、安排总结等,全部实现了电脑管理。“用电脑管理更规范、更高效。也能为以后的工作留下资料。”何流说,他还利用业余时间,教工区的职工学电脑,让大家都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2006年8月,车间安排线路设备秋检,何流主动请缨,配合车间和秀山巡养工区的胡道斌,顶着烈日暴晒,用了18天时间,把车间管内98公里正线、21公里站线、66组道岔、59个曲线的轨枕型号、曲线坡度、超高、站线类型、连接零配件等设备,一一现场核对,记录在案,归类整理,建立了上万组电脑数据。“这些数据,就像线路的‘病历’,为以后的养护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何流说。
凭借着出色的工作表现,何流的职业生涯迎来了快速发展。2006年9月,他被调到段党办助勤;2007年3月,他以优异成绩从麻旺线路巡养工区工长岗位招聘考入段党委组织助理员岗位;之后,他又先后担任秀山线路车间副主任、主任、党支部书记,重庆北线路车间副主任、武隆线路车间主任,涪陵线路维修车间主任。“渝怀线给了我成长的平台,我能做的,就是用更好的工作成绩来回报它。”何流说。
尾篇·传承
廿载风华铸锦章,钢轨年轮刻辉煌。
青丝染雪初心在,后浪乘风意气扬。
高铁飞驰连楚蜀,初心不改护康庄。
今朝再启新程路,续写荣光向远方。
第四章 传承者:薪火相传,续写华章
2012年的盛夏,涪陵线路工区会议室里,一场特殊的“拜师仪式”正在举行。22岁的王泰兴,恭敬地向37岁的雷玉刚递上一杯茶,喊了一声“师傅”。雷玉刚接过茶,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是他任职涪陵线路工区工长带的第8个徒弟,也是渝怀线开通后,他培养的第一批“90后”技术骨干。
“师傅常说,养路就像养孩子,要用心、细心、耐心。”王泰兴说,他2012年从高职大专毕业后,就来到了涪陵,被分配到分涪陵线路工区,跟着雷玉刚学习线路养护技术。刚开始,他对线路养护一窍不通,雷玉刚就从最基础的道尺使用教起,手把手教他测量轨距、水平、三角坑,教他判断线路病害的原因,制定处理方案。
在雷玉刚的悉心教导下,王泰兴进步很快,2013年,他在段里的“安康杯”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了线路工第一名,2014年7月,他调任龙池线路工区工长,靠本事立身,用吃苦破局,凭巧干提效,守谦逊致远,参加全路线路工比武夺得28名,成为全路“青年岗位能手”,参加集团公司工务系统专技人员技术比武夺得第一名,成为集团公司“十大青年标兵”“成铁好青年”。13年实现六跨越:从“青年岗位能手”到集团公司“劳动模范”,从线路工到工班长、技术员、助理工程师、线路车间副主任、线路技术科副科长、安全生产调度指挥中心党支部书记。
在涪陵工务段,这样的“师徒传承”故事还有很多。苏维寿、李洪卫、河流、苏武利、王良、晏张铜、冯明生、于浩、罗飞、康菲、王熊、魏凌、吕英杰等一大批70、80后成人中专、退伍军人,唐宇、唐叶、王泰兴、王亚飞、裴玉成、冯超、王益民、刘志成、左春、晏涛等一大批80、90后高职大专生,都是通过自身努力或师傅的教诲下,一步步成长为技术、管理骨干、车间科室“领头羊”。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是老一代涪工人常对年轻人说的话,也是他们传承给年轻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为了让年轻人快速成长,段里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开展“岗位成才”活动,鼓励职工参加在岗函授学习,提升学历;组织“安康杯”职业技能大赛,为职工搭建展示才华的平台;推行“导师带徒”制度,让老职工把技术和经验传给年轻人,让一批批新入路青工爱段如家,爱岗敬业,就近安家,岗位成才。许多从线路工走上工班长,从工班长走上干部管理岗位的年轻人说,“是涪陵工务段给了我们搭建的成长平台,我们会继续努力,为铁路运输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除了技术传承,涪工人还把“坚守、实干、严谨、争先”的涪工精神一代代传了下来。在涪陵工务段荣誉室里,陈列着一排排奖状和奖杯:段连续6年实现“安全年”,连续6年保持集团公司“安全优质工务段”称号,多次获得“先进基层党组织”“文明单位”等荣誉。这些荣誉的背后,是一代又一代涪工人的辛勤付出。
第五章 荣光与展望:廿载风华,再启新程
2025年11月23日,涪陵工务段迎来了建段20周年的日子。这天,段里举行了隆重的庆祝活动,许多退休的老职工特意赶回来看望,看看曾经奋斗过的线路,摸摸熟悉的钢轨。看到涪陵沙溪沟,曾经雨天泥泞路,晴天尘土飞扬的进城公路,变成了绿树参天的景观大道;昔日的线路、桥路2个车间好几个班组,几十号职工挤在一个院子里的境况不复存在,被矗立在车间大院正前方,一楼一底的车间工区办公楼,车间身后二楼一底的职工住宅楼,车间身旁宽敞大气的职工体育运动场取代;看到“6.27”开通的渝厦高铁,重庆东乘坐动车,1小时06分钟飙拢黔江,比重庆北乘坐“绿巨人”动车走渝怀线压缩2小时;看到沿线车间、班组的发展变化,心情无比的激动。
涪工二十年,弹指一挥间。党员人数从建段初的58人发展到今天的326人,团员人数从建段初的18人发展今天的210人,职工人数从建段初的237人发展到今天的1083人,其中,61名青工考取技师,5名青工考取高级技师,120名青工走上工班长岗位,68名青工从工班长走上干部管理岗位,36名青工成长为车间、科室“领头羊”,7名青工成长为党委副书记、副段长,2名青工成长为段长。
“这些数据,是一代又一代涪工人用青春和汗水换来的。”段长潘涛说,“涪工20年,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跌宕到辉煌,经历了太多的风雨,但始终不变的,是涪工人对铁路事业的热爱和坚守。”
如今的涪陵工务段,早已不是20年前那个租住旅馆的筹备组。管辖的线路从最初的426.7公里扩展到现在的600多公里,养护设备从最初的手工工具升级为现在的大型养路机械、轨道检查车、探伤车等现代化设备,职工的生产生活环境也得到了极大改善——每个工区都有标准化的宿舍、食堂、活动室,全部车间配备了健身器材、图书阅览室,职工们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越来越强。
但涪工人并没有因此而懈怠。随着铁路事业的快速发展,涪陵工务段又面临着新的挑战:普高铁混养模式的推进,对职工的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极端天气的增多,给线路养护带来了更大的压力;铁路安全标准的不断提高,需要职工们更加严谨细致地工作。
“面对新的挑战,我们会继续发扬‘坚守、实干、严谨、争先’的涪工精神,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确保铁路运输安全畅通。”潘段长说,“未来,涪陵工务段将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加大设备投入,提升线路养护的现代化水平;加强安全管理,建立健全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努力实现“一流涪工、幸福员工”的美好愿景。”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渝怀铁道线上,当年“甘洒热血写春秋”的豪情壮志,像一轮初升的太阳,永远照耀着涪工人砥砺前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一代又一代涪工人,正沿着前辈们的足迹,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在穿越武陵峡谷的渝怀普铁、渝黔高铁运输线上续写着钢轨上的传奇。
祝涪陵工务段20岁生日快乐!愿这两条穿越武陵山区的银色轨道,永远安全畅通;愿一代又一代涪工人的故事,永远在钢轨上回响!
廿载风霜铸轨魂,武陵深处拓荒痕。
肩扛道尺量云路,汗洒钢梁护远坤。
薪火相传承匠艺,初心不改守晨昏。
新程再启旌旗展,续写荣光映铁轮。
以上内容为用户自行编辑发布,如遇到版权等法律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官方客服,平台客服会第一时间配合处理,客服电话:18749415159(微信)、QQ:757700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