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心为民,情系乡村
——记程良柱的传奇人生
樊卫东
程良柱,1947年7月1日出生于涉县固新镇云头村,中共党员。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乡村医疗事业和村庄建设,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医者仁心和责任担当。
坎坷从医,初心不改
17岁初中毕业的他,原本考入了邯郸卫校,却因出身成分高未被录取。无奈之下,他随父到涉县医院学医,这一学就是十年。在父亲的精心指导下,他系统地学习了中医基础知识和针灸等临床技能。
父亲程向明是涉县有名的老中医,并被聘请为河北中医研究院情报员,在涉县是唯一的省院情报员。五六十年代,在涉县是有威望的、德艺双馨的老中医!
1967年,父亲病退,他也随父亲回到了家乡。但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他未能立即进入乡村合作医疗所工作。只能义务为老百姓看病。
直到1969年,在群众的强烈呼声下,他才加入了由云头村、回底村、银矿村、李家河村四个村合办的农村合作医疗所。在农村合作医疗所的日子里,他不分昼夜地为村民服务,随叫随到。
大银矿村姚莫廷儿子患脑膜炎,高烧不退。在各医院辗转治疗多年,仍然不见成效。患者求到程大夫后,他背上药箱奔赴患者家里。经过望闻问诊,他为患者开具了三副中药、同时采用西药治疗——静脉输液,静等液体输完,他才离开患者家里。头顶星星和月光,迎着呼呼的寒风行走在归家的路上。七、八华里的山路上,崎岖不平,程大夫深一脚浅一脚地行走在山路上,不知歪过多少次脚?不是摔倒过几次?七天七夜的精心治疗,患者终于转危为安。他从死亡线上再次挽救了一个生命,患者对他感激涕零……
1980年改革开放后,他回到本村开办医疗诊所,继续为乡亲们解除病痛。十乡八里的患者络绎不绝,甚至河南、山西两省的患者也慕名而来。许多在大医院治疗无效的患者,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微弱希望而来,经程大夫尽心治疗,大都欢喜而归。“德艺双馨、妙手回春”“华佗再世、医者仁心”等锦旗一面面送来,在杏坛留下不少人间佳话。
担当村主任,建设美乡村
1996年,涉县遭遇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云头村首当其冲——田地被冲毁、房屋倒塌殆尽,村民们望着满目疮痍的家园,眼神里满是绝望。也是在这一年,程良柱的上任仪式,就伴着灾后的狼藉开场。彼时的他,身兼村委会主任与县人大代表两重身份,一接下这副担子,便直面了云头村史上最艰难的“考题”。
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程良柱成了灾后重建的“主心骨”。他白天领着村民搬砖石、清淤泥,徒手修复倒塌的房屋;傍晚又扛着锄头,带头开垦被洪水浸泡的荒芜的田地,汗水浸透的衣背,成了村民眼中最踏实的“符号”。可单靠村里的力气远远不够,他想起自己县人大代表的身份——这是为村民争取支持的“钥匙”。
为了反映云头村的困境,他常常天不亮就出发。云头村路难走,他有时要步行十多华里,才能到公路边等乡村公交车;往返涉县县城与村子的几十里路,无论刮风下雨、寒冬酷暑,人们总能看到他消瘦却挺直的身影。去县城跑资金的日子里,他把村委会的钱攥得比自家的还紧:舍不得坐三轮车,饿了就买个面包配凉水充饥,哪怕他自己是医生,明知饮食不规律伤身体,也宁愿“亏待”自己——只为把每一分钱都用在村民的房屋和田地上。
这份执着没有白费。经过他无数次奔走,终于为村里争取到八万多元救助基金。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合力推进下,被水毁的田地重新翻出新土,倒塌的房屋一间间立了起来。为了永绝后患,他带领村民在河边硬生生筑起抗洪大堤坝,全长一千米。当村民们看到自家屋顶重新冒起炊烟,看到田埂上能种下新一季庄稼时,绝望的眼神里终于燃起了希望的光。
可难题并未就此结束。涉县历来“十年九旱”,云头村更是缺水的重灾区。尤其是到了春季,干旱肆虐时,村民们要扛着水桶、步行几十华里去外村担水,“吃水难”像一根刺,扎了云头村几十年。随着城市化推进,村里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留守的老人、妇女和孩子,连担水的力气都成了奢望。
看着村民们为水发愁的模样,陈良柱又一次“动了起来”。他再次跑遍县政府各个部门,一次次申请引水工程,一遍遍讲述村里的困境。终于,他的坚持换来了转机——国家救助资金到位,云头村的灾后修复机井工程顺利开工。他守在工地旁,盯着钻井、安装配套设备,再看着一根根饮水管道从井口延伸,铺到村里的每条街巷,走进家家户户;最后,他还牵头在每家都建了蓄水池,就怕哪天断水,村民们再受委屈。
当第一股清澈的井水从村民家的水龙头里流出时,村里炸开了锅:老人捧着水瓢笑得合不拢嘴,妇女们围着水龙头唠起了家常,孩子们则在水边追着水花跑。困扰云头村几十年的“饮水难”,在程良柱的一砖一瓦、一步一印里,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从洪灾废墟里撑起家园,到把清泉引进百姓家,程良柱没说过什么豪言壮语,却用“舍小家为大家”的实在行动,成了云头村最靠谱的“摆渡人”——渡村民过难关,也渡村子走向好日子。
花甲之年再从医
60岁时,他考虑到自己年迈体弱,主动让贤。多次向固新镇党政领导推荐年轻后备干部,多次挽留无果之后,固新镇党政才接收了他的请辞报告。
后来,他受涉县康鑫药房老板多次邀请,来到涉县县城药房工作数年。不料康鑫药房老板意外死亡,他帮助遗属妥善处理好药房善后工作后才离开。遗属对他的善举感激涕零,恋恋不舍地与他道别……
在那期间他治好了多位疑难病患,如河南店会里村高烧不退的刘仲强,涉城镇南关村被确诊为膀胱癌的李正怀等,都在他的治疗下康复。
糟糠之妻不下堂
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一定站着一个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女人。程良柱也不例外,农村基层干部工作千头万绪,根本顾不了自己的小家。
妻子是个勤劳贤惠、知冷知热地疼爱自己男人的家庭主妇。程大夫来城里工作,她把自己舍不得吃的鸡蛋,坐车送到丈夫面前。直到亲眼看着程大夫吃下,才恋恋不舍地回家。有时误车了,她宁肯徒步回去也不打扰心爱的夫君……
七八十里的公路,她是怎样回去的?山路弯弯,她是怎样得黑返家的?路上怕不怕?但是她一想到:家里一大堆孩子还在焦急地等着她做饭、吃饭,于是浑身增添了无穷的力量。
暮色漫进窗棂时,程医生才卸下白大褂的疲惫。玄关的灯没开,只有客厅透出一点微弱的光,他习惯性地轻唤一声“我回来了”,却没听见往常那句带着笑意的应答。
走近了才看见,妻子正蜷缩在沙发角落,一只手紧紧按着胸口,眉头拧成深深的结,额角的汗濡湿了碎发,连呼吸都带着细碎的颤。程医生的心猛地一沉——他诊治过无数个在病痛里辗转的患者,能精准读出病历上每一组异常数据,却从未留意过妻子近来日渐苍白的脸色,也没问过她总说“没事”的疲惫从何而来。医生的职责让他习惯了守护陌生人的生命,却偏偏亏欠了身边最该珍视的人。
第二天,他攥着妻子的手去了北京。挂号、排队、做检查,那些他曾为患者熟稔奔走的流程,此刻每一步都像踩在刀尖上。当“肝癌晚期”四个字从专家口中轻缓说出时,程医生只觉得天旋地转——他能为素不相识的人制定精密的治疗方案,却对自己妻子的病,连一丝回天之力都没有。走出诊室时,妻子反过来拍了拍他的手背,声音轻得像羽毛:“没事,咱们回家。”
那之后的六个月,程医生把所有时间都给了妻子。天不亮就起身煎药,砂锅里的药香漫过整个屋子,他守在炉边,一遍遍搅着药汁,仿佛这样就能把病痛熬走;妻子坐久了腰酸,他就坐在床边,掌心轻轻揉着她的脊背,从肩膀到腰际,动作轻得怕碰碎了她;午后阳光好的时候,他会给她读以前的信,读他们刚认识时的趣事,妻子偶尔会笑,眼里却藏着化不开的倦。他知道,这些微不足道的陪伴,根本抵不上这些年他对家庭的缺席,可除了这些,他再无其他能弥补。
深秋的一个清晨,妻子在他怀里慢慢没了呼吸。窗外的梧桐叶落了一地,像铺了层沉默的雪。程医生坐在空荡荡的屋子里,看着桌上还没喝完的半碗药,指尖冰凉——他治愈过那么多生命,最终还是没能留住自己最爱的人。
沉痛像潮水般漫过了许久,直到某天,他看见妻子生前整理的病历本,扉页上写着“医者仁心”。那一刻,他忽然懂了:妻子从未怪过他,她懂他对患者的牵挂。于是,程医生重新拿起了那只旧药箱,药箱上的漆早已斑驳,却承载着新的决心——他要带着对妻子的愧疚与思念,去救更多像她一样的人,不让更多的“妻子”,在等待中错过了最好的时光。
晨光里,他的身影渐渐消失在巷口,药箱的轮廓在朝阳下,成了最温暖的承诺。
后来他受聘于众康药房,一干又是十几年。如今耄耋之年的程大夫,依然奋斗在救死扶伤的医学道路上。
医术代代传,医德永流芳
他继承了父亲的医术,也将这份医者的责任和担当传承了下去。他指导老二、老三学医,老三在他的教导下,取得了全国中医自学考试大学毕业证书,考取了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副主任医师等资质,并开设了门诊。他的孙子、孙女不是在高校学医,就是在县医院上班。他的长孙女已是县医院一名出色的护士!如今,家族已有四代人从事医学相关工作,医学的火种在家族中熊熊燃烧。
程良柱用自己的医术和智慧,为乡村百姓的健康保驾护航;他用自己的担当和实干,为乡村的发展贡献力量。他是乡村医疗事业的坚守者,是乡村建设的开拓者,他的故事将永远在云头村,乃至崇州的土地上流传。
投稿须知
1、本公众号与都市头条服务于广大文学爱好者。
2、投稿必须原创首发,谢绝一稿多投,严禁抄袭,文责自负。拒绝AI作品生成。
3、因是业余时间编辑,作者投稿前请反复自检,定稿后再投稿。编辑有权对来稿修改。投稿题目不用空格。多个文档编在一起,后缀作者简介。使用宋体小四号字投稿。
4、投稿体裁:诗歌、散文、随笔、小说、学生优秀作文、书法、绘画等。诗歌每次投2至5首,总字数300字以上,题目和正文均顶格写,行与行间不要空行,段与段间空一行;散文、随笔、小说上限3000字左右。请用简体中文投稿,谢绝繁体。
5、投稿邮箱lccpwy@126.com,投稿作者请关注公众号,并加主编微信(f13561471690),便于稿子交流和发放稿费。两周内不采用可另投别处。
6、请附作者百字内简介、作者真实姓名、生活照片以及微信号、电话、地址等联系方式。稿子可投邮箱或者相关编辑。投稿元素齐全:题目、作者署名、正文作者简介。不全者,稿子不用。
7、稿子有赞赏并高于二十元,百分之五十给作者付稿费;剩余部分,用于维护平台。低于二十元用作平台维护。无赞赏无稿费。稿子发表十天后发放稿费,后期赞赏不再发放。
8、稿件发布后,作者需积极转发。一周内,阅读量达到200以上,奖励2元红包,500以上,奖励5元红包,依次类推 上至10元封顶。阅读量三次达不到60的作者,作品不再采用。
9、平台不接受同一篇作品重复投稿和多次修改稿。
10、原创作品经作者授权刊发,其他媒体转发,需注明《茌平文苑》。
11、都市头条(ID:10950627)茌平文苑与茌平作协旗下公众号茌平文苑,系同一编辑部,作者向茌平文苑投稿,即被视为将其作品的网络传播权,授予茌平文苑的两个平台。如不同意,敬请在投稿时声明。
以上内容为用户自行编辑发布,如遇到版权等法律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官方客服,平台客服会第一时间配合处理,客服电话:18749415159(微信)、QQ:757700863.